题目
材料一: 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我国要在今后四十年内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这一过程必将催生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容易导致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等诸多重大问题。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外部因素明显增加。”今年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表示。此外,张来斌指出,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易受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影响,导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传统能源矿产资源的长期投资收益呈下降趋势,导致市场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还会导致对金属的需求大幅增加。仅考虑光伏、风电部门需求,铜、镍、锌、银、碲等金属将面临供应风险,但上游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金属矿产资源开采难度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 其次,全球能源供需关系失衡,引发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2022年3月3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分别突破每桶119美元和每桶116美元。这既有俄乌战争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生产跟不上消费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在回升,但能源生产供应恢复具有滞后性。这种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这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舍弃化石能源,那么类似的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还会出现。 另外,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会加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 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其二,有效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其三,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属地性特征强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张来斌强调。(摘编自张来斌《注意防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材料二: 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施加于农业和能源上的影响。“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也导致中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气候波动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说。 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以黑龙江为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部门立足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情况,重新划分全省六条积温带,推进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1亿亩增加到2021年2.182亿亩。陆波透露,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以及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是各国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 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这也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不少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打破历史纪录。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气候中心邱爽博士介绍。 据悉,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潜力、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已基本摸清。为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定量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风光电能开发的优化布局;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气象卫星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告诉记者。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探索:释放科技的经济潜力》,《中国气象报》2023年2月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我国应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体现了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B.由于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加剧,所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直接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调控能力等下降。C.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也正在不断探索。D.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气候变化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及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B.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因此全社会必须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不能盲目舍弃化石能源。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避免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D.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国家电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进技术革新,制订并落实新型电力系统的行动方案,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的行动计划。B.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天然气公司推进燃气下乡,创造绿色的营商环境。C.我国一直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氢气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传统产业。D.2022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60.8%,同比提高了15.4个百分点。(4)不考虑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存在哪些问题会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5)科学精神伴随近代科学诞生,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的内涵?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材料一:
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我国要在今后四十年内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这一过程必将催生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容易导致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等诸多重大问题。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外部因素明显增加。”今年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表示。此外,张来斌指出,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易受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影响,导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传统能源矿产资源的长期投资收益呈下降趋势,导致市场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还会导致对金属的需求大幅增加。仅考虑光伏、风电部门需求,铜、镍、锌、银、碲等金属将面临供应风险,但上游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金属矿产资源开采难度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
其次,全球能源供需关系失衡,引发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2022年3月3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分别突破每桶119美元和每桶116美元。这既有俄乌战争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生产跟不上消费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在回升,但能源生产供应恢复具有滞后性。这种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这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舍弃化石能源,那么类似的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还会出现。
另外,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会加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
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其二,有效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其三,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属地性特征强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张来斌强调。
(摘编自张来斌《注意防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材料二:
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施加于农业和能源上的影响。“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也导致中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气候波动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说。
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以黑龙江为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部门立足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情况,重新划分全省六条积温带,推进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1亿亩增加到2021年2.182亿亩。陆波透露,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以及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是各国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
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这也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不少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打破历史纪录。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气候中心邱爽博士介绍。
据悉,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潜力、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已基本摸清。为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定量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风光电能开发的优化布局;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气象卫星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告诉记者。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探索:释放科技的经济潜力》,《中国气象报》2023年2月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我国应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体现了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
B.由于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加剧,所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直接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调控能力等下降。
C.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也正在不断探索。
D.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气候变化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及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B.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因此全社会必须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不能盲目舍弃化石能源。
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避免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D.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国家电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进技术革新,制订并落实新型电力系统的行动方案,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的行动计划。
B.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天然气公司推进燃气下乡,创造绿色的营商环境。
C.我国一直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氢气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传统产业。
D.2022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60.8%,同比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4)不考虑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存在哪些问题会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5)科学精神伴随近代科学诞生,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的内涵?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我国要在今后四十年内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这一过程必将催生更多不确定性风险,容易导致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等诸多重大问题。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外部因素明显增加。”今年两会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表示。此外,张来斌指出,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易受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影响,导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传统能源矿产资源的长期投资收益呈下降趋势,导致市场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还会导致对金属的需求大幅增加。仅考虑光伏、风电部门需求,铜、镍、锌、银、碲等金属将面临供应风险,但上游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不及预期、金属矿产资源开采难度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
其次,全球能源供需关系失衡,引发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2022年3月3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分别突破每桶119美元和每桶116美元。这既有俄乌战争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有生产跟不上消费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费的刚性需求在回升,但能源生产供应恢复具有滞后性。这种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这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舍弃化石能源,那么类似的市场和价格周期性震荡还会出现。
另外,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会加剧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
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其二,有效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带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风险;其三,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将属地性特征强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问题。”张来斌强调。
(摘编自张来斌《注意防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材料二:
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施加于农业和能源上的影响。“除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也导致中国病虫害发生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作物发育期提前、生长周期变短,气候波动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说。
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以黑龙江为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部门立足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情况,重新划分全省六条积温带,推进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1.1亿亩增加到2021年2.182亿亩。陆波透露,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以及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估,是各国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措施。
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这也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不少国家的清洁能源发电量打破历史纪录。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家气候中心邱爽博士介绍。
据悉,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潜力、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已基本摸清。为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比例风光电力系统模型,定量评估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风光电能开发的优化布局;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气象卫星在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申彦波告诉记者。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探索:释放科技的经济潜力》,《中国气象报》2023年2月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我国应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体现了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要求。
B.由于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加剧,所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直接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调控能力等下降。
C.2022年化石燃料市场巨震,成为可再生能源迅速成长的一个机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也正在不断探索。
D.中国气象局构建了中国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库和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更好服务国家能源转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气候变化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但两则材料的论述重心及主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B.能源供需错位很容易引发能源市场的价格震荡,因此全社会必须要理性认识能源转型,不能盲目舍弃化石能源。
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避免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农作物减产。
D.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国家电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推进技术革新,制订并落实新型电力系统的行动方案,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的行动计划。
B.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天然气公司推进燃气下乡,创造绿色的营商环境。
C.我国一直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氢气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传统产业。
D.2022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共5.2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60.8%,同比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4)不考虑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本身存在哪些问题会影响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
(5)科学精神伴随近代科学诞生,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的内涵?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题目解答
答案
(1)B.“由于……所以……”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遭遇极端天气时,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和安全风险会加剧”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后导致电网系统的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调控能力等下降”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具备因果关系。
故选B。
(2)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错误,依据材料二的第二段可知,“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的是“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且“避免”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故选C。
(3)D.材料一阐述的是如何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D只阐述了用电量的增长的客观事实。
故选D。
(4)依据“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概括为: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转化为电才能利用,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
依据“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可概括为:气候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增加了变量和不确定性。
依据“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可概括为:受地域影响,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还需精准;
依据“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可概括为:受极端气候影响,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问题。
(5)依据“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可概括为: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
依据“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其次……另外……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可概括为: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依据“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研发……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可概括为: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
依据“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可概括为:精诚合作精神——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
答案:
(1)B
(2)C
(3)D
(4)①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转化为电才能利用,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②受地域影响,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还需精准;③受极端气候影响,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问题。④气候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增加了变量和不确定性。
(5)科学精神内涵:①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②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科学家们也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存在安全问题等。③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之道。④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⑤精诚合作精神。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
故选B。
(2)C.“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错误,依据材料二的第二段可知,“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的是“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且“避免”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故选C。
(3)D.材料一阐述的是如何打破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既有能源消费模式,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体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D只阐述了用电量的增长的客观事实。
故选D。
(4)依据“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要转化为电能进行利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可概括为: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转化为电才能利用,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
依据“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可概括为:气候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增加了变量和不确定性。
依据“以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可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这在中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随着气候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农业规划也应保持相应的弹性。‘农业区划从单一区划指标向综合性指标构建过渡。’陆波介绍”“我们针对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时空互补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地图,即发电最稳定情况下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最优比例,这将为中国能源转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可概括为:受地域影响,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还需精准;
依据“针对能源行业关注的‘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的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的能源安全问题’,研发了极端‘无风无光’事件的识别技术,刻画了我国低效风光电力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可概括为:受极端气候影响,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问题。
(5)依据“为应对气候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正通过强化对相关科技的支持,尝试动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同时解决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可概括为: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
依据“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放大了金属供需错配。其次……另外……基于此,张来斌提出解决方案。他建议,其一,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可概括为: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依据“气候变化正迅速成为全球经济表现中‘令人不安’的变量因素”“为此,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建立……研发……为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近年来,中国正不断进行科技探索,推动在风能、太阳能发电面临的‘间歇性’难题上寻求突破”可概括为: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
依据“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这也部分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全球监测能力”“当前全球各国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中国气象局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和支撑低碳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希望能与各国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可概括为:精诚合作精神——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
答案:
(1)B
(2)C
(3)D
(4)①受现有技术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的80%以上需转化为电才能利用,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受天气影响明显;②受地域影响,不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最优配比还需精准;③受极端气候影响,长时间、大范围静稳天气、阴雨寡照等引发极端无风无光事件,进而导致可再生能源的安全问题。④气候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为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增加了变量和不确定性。
(5)科学精神内涵:①科学实验的实证精神。对绿色能源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且构建了系统模型。②严谨细致的理性(求真)精神。张来斌经过调研发现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导致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出“发挥好传统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科学家们也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存在安全问题等。③永不满足的创新进取精神。面对可再生资源的优势,清醒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风险、不确定性努力寻找解决之道。④人类命运的担当精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积极作为,为国为民寻找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根本之道。⑤精诚合作精神。我们正在为尼泊尔、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建立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分布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