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秋季晚上地表天气为:西风3米/秒,无云,能见度6000米,气温15°C,露点温度13°C,则黎明时本地天气将是?A. 积状云,雷暴B. 低层云,雾C. 能见度好,有淡积云
秋季晚上地表天气为:西风3米/秒,无云,能见度6000米,气温15°C,露点温度13°C,则黎明时本地天气将是?
A. 积状云,雷暴
B. 低层云,雾
C. 能见度好,有淡积云
题目解答
答案
B. 低层云,雾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面辐射冷却、露点温度与雾形成条件的理解,以及结合天气要素分析次日天气变化的能力。
解题核心思路:
- 关键数据对比:当前气温(15°C)与露点温度(13°C)的差值(2°C)表明空气接近饱和。
- 夜间降温机制:秋季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显著,近地面空气温度可能下降至露点温度,形成雾。
- 风速与水汽条件:西风较弱(3m/s),利于水汽局部聚集,但主要驱动力仍是温度变化。
- 排除干扰选项:积状云和雷暴需强对流,淡积云需对流发展,均不符合静稳夜晚的特征。
破题关键点:
- 地面辐射冷却导致温度下降至露点,形成雾。
- 低层云可能因局部微弱上升气流或逆温层破坏而生成。
步骤1:分析当前天气条件
- 气温(15°C) > 露点温度(13°C):空气未饱和,但湿度较高。
- 无云、能见度高:说明当前无云遮挡,地面辐射冷却快。
- 西风3m/s:风速较低,利于水汽局部累积。
步骤2:预测夜间温度变化
- 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
- 温度可能降至露点温度(13°C),水汽凝结形成雾。
步骤3:判断低层云的形成
- 地面冷却导致低空温度层结不稳定,可能产生微弱上升气流。
- 水汽在低层凝结形成低层云(如辐射雾伴随的低云层)。
步骤4:排除其他选项
- 积状云、雷暴需强对流,但夜晚对流弱,排除A。
- 淡积云需对流发展,夜晚条件不足,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