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患者女性,68岁,1个月前在当时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并用氨苄西林治疗至今,近2天出现腹泻,取粪便标本革兰染色镜检,见大量革兰阳性球菌,成双或不规则葡萄状排列。该患者腹泻发生机制可能是A. 菌群失调B. 肠毒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C. 细菌侵袭肠黏膜所致D. 内毒素作用于肠黏膜E. 肠蠕动加快
患者女性,68岁,1个月前在当时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并用氨苄西林治疗至今,近2天出现腹泻,取粪便标本革兰染色镜检,见大量革兰阳性球菌,成双或不规则葡萄状排列。该患者腹泻发生机制可能是
A. 菌群失调
B. 肠毒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
C. 细菌侵袭肠黏膜所致
D. 内毒素作用于肠黏膜
E. 肠蠕动加快
题目解答
答案
A. 菌群失调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机制,特别是菌群失调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表现。
解题核心思路:
- 抗生素使用的影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会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耐药菌或条件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过度生长。
- 细菌形态分析:粪便中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状排列,提示可能为葡萄球菌感染。
- 腹泻机制判断:明确区分“直接细菌侵袭”与“菌群失调”两种不同机制,前者需细菌直接破坏肠黏膜,后者是因菌群失衡引发的继发性症状。
破题关键点:
- 长期抗生素使用是菌群失调的直接诱因。
- 革兰阳性球菌形态支持葡萄球菌感染,但需结合临床背景判断其是否为致病原因。
选项分析
A. 菌群失调
关键点:
- 氨苄西林作为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正常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导致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或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
- 腹泻是菌群失调的典型表现,而非细菌直接侵袭或毒素作用。
B. 肠毒素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
关键点:
- 此机制常见于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如食物中毒),但需细菌产生并释放毒素。
- 题目未提及毒素检测,且长期抗生素使用更可能通过菌群失调而非直接毒素作用致病。
C. 细菌侵袭肠黏膜所致
关键点:
- 侵袭性肠炎需细菌直接破坏肠黏膜(如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
- 题目未描述黏膜损伤或侵袭性证据,且葡萄球菌在此情境下更可能通过菌群失调间接致病。
D. 内毒素作用于肠黏膜
关键点:
- 内毒素主要由革兰阴性菌释放,而本题检出的是革兰阳性菌,因此不符合。
E. 肠蠕动加快
关键点:
- 肠蠕动加快通常由某些毒素(如神经毒素)或感染引发,但需明确机制支持,本题无相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