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06U1-106 女性,40岁。发现室间隔缺损38年。3个月前拔牙后持续发热至今。查体:体温37.6℃,睑结膜苍白,皮肤有瘀点。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脾肋下可触及。最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A、腹部B超B、血常规C、血培养D、血清铁E、尿蛋白
2006U1-106 女性,40岁。发现室间隔缺损38年。3个月前拔牙后持续发热至今。查体:体温37.6℃,睑结膜苍白,皮肤有瘀点。胸骨左缘第3肋间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脾肋下可触及。最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是
- A、腹部B超
- B、血常规
- C、血培养
- D、血清铁
- E、尿蛋白
题目解答
答案
C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思路,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拔牙后发热的临床推理能力。
解题核心:
- 室间隔缺损患者易感因素:长期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血流淤滞,拔牙操作易致菌血症,进而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 临床表现分析:发热(持续3个月)、贫血(睑结膜苍白)、皮肤瘀点(免疫复合物沉积)、心脏杂音(赘生物形成)、脾大(感染性脾肿大),均高度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
- 确诊关键:血培养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金标准”,可直接检出致病菌。
破题关键:明确“先天性心脏病+拔牙后长期发热+典型体征”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直接选择血培养。
病史与体征分析
- 基础疾病: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
- 诱因:3个月前拔牙(可能引起菌血症)。
- 临床表现:
- 发热(体温37.6℃,持续3个月):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症状。
- 贫血(睑结膜苍白):慢性感染或脾功能亢进导致。
- 皮肤瘀点:免疫复合物沉积或血管炎表现。
- 心脏杂音(全收缩期杂音):可能为原发室间隔缺损或赘生物形成。
- 脾大:感染性脾肿大或贫血性脾肿大。
诊断思路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Duke标准):
- 主要标准:血培养阳性,赘生物的影像学证据。
- 次要标准:发热、心脏杂音、脾大、血管现象(如瘀点)。
本例符合多个次要标准,但需血培养明确病原菌,从而确诊。
选项分析
- A. 腹部B超:仅能评估脾脏大小,无法确诊感染。
- B. 血常规:可能提示贫血或白细胞增高,但非特异性。
- C. 血培养:直接检测致病菌,是确诊的必要检查。
- D. 血清铁:用于贫血类型判断,与感染无关。
- E. 尿蛋白:与肾功能相关,与本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