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全球天气怎么了①2021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年初,美国得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雪,气温骤降20℃,导致14州电网故障并造成多人死亡;罕见高温肆虐希腊,其中伯罗奔尼撒半岛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奥林匹亚遗址受到威胁。在我国,受持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的共同作用,北方降水异常,而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大部分地区则热气腾腾,上海遭遇“史上最长夏天”,为2021年的“极端”增加了一个注脚。②全球天气怎么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开关”是否已被打开?气候专家认为答案似乎是可以肯定的。③极端天气频发的背后大多有复杂的天气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有着类似蝴蝶效应般的关联。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指出:任何极端天气气候的发生是许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变化可能正是共同打开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关”的遥控手。一方面,全球极端天气气候都是在一个大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受到包括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年的气候背景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从长期角度来看,人类活动已对气候系统产生明显影响,整个气候背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两者相互作用,有时出现单一、局地的极端天气,有时则是一连串、有传播效应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2021年7月,欧洲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加拿大、美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本遭遇史上最早超强梅雨,这些都是集中发生在北纬40度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④人类活动正在影响气候变化,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每一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向人类敲响警钟。目前。应对的举措包括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尤其是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气候系统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提高对气候变化机理和规律的认识。⑤极端天气的预测极具挑战性,因为它的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有权威气象学家将极端天气和一般致灾性天气比作朱鹮和麻雀。同样是从零基础开始研究两者的习性。在城市的绿地里就能观测到足够多的麻雀样本,也能采集到充足的数据。但要研究朱鹮,先要深入崎岖险峻之地寻觅朱鹮,然后更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跟踪、记录、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人员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⑥在2021年联合国相关会议上,中国气象学家认为:应将气候风险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对于人口密度高的特大、大型城市而言,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和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已形成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有关部门也建立了法规、预案、阙值、插件、响应“五位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闭环体系。⑦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要主动作为,保护自然与人类发展相向而行,共建美丽地球之路任重而道远。【注释】①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②厄尔尼诺、拉尼娜:是指部分海水水域海温异常现象。1. 第③段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2. 全文围绕“极端天气气候”这个说明对象,分三个部分进行说明:(1) (2) (3) 最后,文章强调人类要主动作为,维护气候系统的稳定性。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用疑问句式,表明人类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无奈与忧虑,同时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 第①段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各地层出不穷、防不胜防。C. 第⑥段表明上海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完善,防灾减灾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 文末强调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背道而驰,极端天气必将毁灭地球。4.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全球天气怎么了①2021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年初,美国得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雪,气温骤降20℃,导致14州电网故障并造成多人死亡;罕见高温肆虐希腊,其中伯罗奔尼撒半岛大火燃烧三天三夜,奥林匹亚遗址受到威胁。在我国,受持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的共同作用,北方降水异常,而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南方大部分地区则热气腾腾,上海遭遇“史上最长夏天”,为2021年的“极端”增加了一个注脚。②全球天气怎么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开关”是否已被打开?气候专家认为答案似乎是可以肯定的。③极端天气频发的背后大多有复杂的天气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有着类似蝴蝶效应般的关联。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中指出:任何极端天气气候的发生是许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变化可能正是共同打开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关”的遥控手。一方面,全球极端天气气候都是在一个大的气候背景下发生的,受到包括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年的气候背景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从长期角度来看,人类活动已对气候系统产生明显影响,整个气候背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两者相互作用,有时出现单一、局地的极端天气,有时则是一连串、有传播效应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比如2021年7月,欧洲部分地区洪水肆虐;加拿大、美国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本遭遇史上最早超强梅雨,这些都是集中发生在北纬40度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④人类活动正在影响气候变化,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也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每一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向人类敲响警钟。目前。应对的举措包括加强对气候变化的早期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尤其是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气候系统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提高对气候变化机理和规律的认识。⑤极端天气的预测极具挑战性,因为它的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有权威气象学家将极端天气和一般致灾性天气比作朱鹮和麻雀。同样是从零基础开始研究两者的习性。在城市的绿地里就能观测到足够多的麻雀样本,也能采集到充足的数据。但要研究朱鹮,先要深入崎岖险峻之地寻觅朱鹮,然后更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跟踪、记录、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人员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⑥在2021年联合国相关会议上,中国气象学家认为:应将气候风险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对于人口密度高的特大、大型城市而言,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和城市应急联动机制已形成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有关部门也建立了法规、预案、阙值、插件、响应“五位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闭环体系。⑦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不是未来的挑战,而是眼前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要主动作为,保护自然与人类发展相向而行,共建美丽地球之路任重而道远。【注释】①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②厄尔尼诺、拉尼娜:是指部分海水水域海温异常现象。1. 第③段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2. 全文围绕“极端天气气候”这个说明对象,分三个部分进行说明:(1) (2) (3) 最后,文章强调人类要主动作为,维护气候系统的稳定性。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用疑问句式,表明人类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无奈与忧虑,同时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 第①段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各地层出不穷、防不胜防。C. 第⑥段表明上海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完善,防灾减灾能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 文末强调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背道而驰,极端天气必将毁灭地球。4.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题目解答
答案
1. 不能删去。“可能”一词表示不能确定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变化就是驱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原因,这还需要深入的科学论证,同时不排除还有其他诱因。“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 ①. 2021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②.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原因 ③. 人类目前应对极端天气气候变化的举措 3. A 4. 通过作比较,突出研究极端天气会遇到因其发生概率小而产生的样本少、研究周期长、数据不足等困难,说明对极端天气的预测具有挑战性。将极端天气和一般致灾性天气比作朱鹅和麻雀,能更形象、通俗地让读者明白研究这两种不同天气的难度差别,有助于读者理解比较专业、抽象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