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春秋》中以“弑”记载某些历史事件,其意义在于?A. 强调事件的严重性与道德谴责B. 表明手段残忍C. 纪实为主,不加评价D. 提升史书可读性
《春秋》中以“弑”记载某些历史事件,其意义在于? A. 强调事件的严重性与道德谴责 B. 表明手段残忍 C. 纪实为主,不加评价 D. 提升史书可读性
题目解答
答案
A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对《春秋》“春秋笔法”特点的理解,特别是对特定历史事件记载方式的解读能力。
解题核心:明确“弑”字在《春秋》中的特殊用法,结合儒家史学“一字褒贬”的特点,判断其背后的道德评价。
关键点:
- “弑”字的固定含义:在儒家经典中,“弑”专指臣杀君、子杀父的逆伦行为,隐含对行为性质的否定。
- 《春秋》的写作特点:通过简练文字暗含褒贬,而非单纯纪实,体现“微言大义”。
- 排除干扰项:需区分“手段残忍”与“行为性质”的不同维度,避免混淆史实记录与道德判断。
“弑”字的使用逻辑:
- 历史事件的选择:《春秋》中用“弑”记载的事件,多涉及重大伦理或政治犯罪(如臣子弑君)。
- 语言的象征性:通过选择“弑”而非其他动词(如“杀”),直接点明行为的严重性(违背纲常)和道德污名。
- 编纂者的立场:孔子等编纂者借文字选择表达价值判断,强调对乱臣贼子的道德谴责,而非单纯记录事实。
选项辨析:
- A. 强调事件的严重性与道德谴责:正确。符合“弑”字的固定用法和《春秋》的褒贬传统。
- B. 表明手段残忍:错误。手段残忍是结果,但“弑”的核心指向行为性质的逆伦。
- C. 纪实为主,不加评价:错误。《春秋》以“微言”含“大义”,并非纯客观记录。
- D. 提升史书可读性:错误。史书功能以教化为主,非追求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