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比较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浆细胞能增殖分化为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过敏反应体液免疫发生时间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发生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抗体分布某些细胞表面主要在血清中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特异性过敏原只针对某些人,具有个体差异性抗原对所有人没有个体差异性3.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传播和预防(1)艾滋病病毒——HIV①遗传物质:RNA。②遗传信息传递过程:③合成场所:主要是T细胞内(T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行逆转录和转录,T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④特点:病毒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2)发病机理:HIV破坏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3)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4.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2)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并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提示:HIV主要攻击T细胞。(2)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3)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4)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提示: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判断:(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提示: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提示: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考法1 免疫失调病因分析1.(2017·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C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若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过敏原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引起的反应,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时小鼠正常,而第二次注射时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表现异常;若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2.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甲 乙丙 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D [据图甲可知,HIV增殖过程中有RNA在酶的作用下生成RNA—DNA杂交分子的现象,说明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A项正确;据图乙可知,HIV侵入后机体中有抗体产生,说明有体液免疫发生,B项正确;据图丙可知,注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HIV对药物a敏感,药物a抑制了HIV的增殖,减少了对T细胞的破坏,使T细胞不断增殖,C项正确;据图丁可知,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浓度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项错误。]考法2 免疫学的应用3.从一出生打第一针乙肝疫苗开始,人的这一生就与各种针剂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下关于注射针剂及原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利用了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乙肝疫苗需要注射三次,是为了引起更强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C.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产生抗体帮助机体消灭抗原D.注射免疫抑制剂(有些可口服)能有效延长移植器官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C [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直接消灭抗原,若体内产生抗体,还会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4.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处理的病菌、病毒等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医学技术。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因此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进行过接种或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它们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且分泌B.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C.肺结核患者只通过抗体的作用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D.预防接种不是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唯一途径D [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A错误;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细胞,不再增殖,B错误;结核杆菌入侵机体后会寄生在细胞内,可由吞噬细胞、抗体和效应T细胞共同作用,将其清除,C错误。]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1.(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B项,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C项,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D项,人感染HIV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IV有一定的潜伏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IV后的症状和HIV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2.(2016·海南高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B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项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错误。]3.(2014·海南高考)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D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4.(2016·海南高考)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建立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并用某复方草药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__。(2)初次接种致病菌E后,进入吞噬细胞内的致病菌E可被________这一细胞器处理。(3)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致病菌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第一道防线,即皮肤、黏膜。(2)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可以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3)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
比较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
形成 | 生来就有 | 后天接触病原体后获得 |
特点 | 无特异性 | 有特异性 |
组成 |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
功能 | 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示: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浆细胞能增殖分化为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过敏反应 | 体液免疫 | |
发生时间 | 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发生 | 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就发生 |
抗体分布 | 某些细胞表面 | 主要在血清中 |
激发因素 | 过敏原 | 抗原 |
特异性 | 过敏原只针对某些人,具有个体差异性 | 抗原对所有人没有个体差异性 |
3.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传播和预防
(1)艾滋病病毒——HIV
①遗传物质:RNA。
②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③合成场所:主要是T细胞内(T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行逆转录和转录,T细胞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
④特点:病毒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
(2)发病机理:HIV破坏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4.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并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提示:HIV主要攻击T细胞。
(2)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3)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4)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提示: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
如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请思考判断:

(1)当一个人被疯狗咬伤时采用(图中的)哪种方法进行免疫比较好?
提示:人被疯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方法②进行免疫产生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
(2)方法①与方法②哪种方法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
提示: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自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


考法1 免疫失调病因分析
1.(2017·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C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若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过敏原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引起的反应,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时小鼠正常,而第二次注射时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表现异常;若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表现异常。]
2.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甲 乙

丙 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D [据图甲可知,HIV增殖过程中有RNA在酶的作用下生成RNA—DNA杂交分子的现象,说明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A项正确;据图乙可知,HIV侵入后机体中有抗体产生,说明有体液免疫发生,B项正确;据图丙可知,注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HIV对药物a敏感,药物a抑制了HIV的增殖,减少了对T细胞的破坏,使T细胞不断增殖,C项正确;据图丁可知,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浓度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项错误。]
考法2 免疫学的应用
3.从一出生打第一针乙肝疫苗开始,人的这一生就与各种针剂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下关于注射针剂及原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利用了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乙肝疫苗需要注射三次,是为了引起更强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
C.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产生抗体帮助机体消灭抗原
D.注射免疫抑制剂(有些可口服)能有效延长移植器官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
C [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直接消灭抗原,若体内产生抗体,还会引起过敏反应,C错误。]
4.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处理的病菌、病毒等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医学技术。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因此检查血液中是否存在某种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进行过接种或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它们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且分泌
B.接种后受到相应病原体侵袭时,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C.肺结核患者只通过抗体的作用就能迅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恢复健康
D.预防接种不是人体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唯一途径
D [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A错误;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细胞,不再增殖,B错误;结核杆菌入侵机体后会寄生在细胞内,可由吞噬细胞、抗体和效应T细胞共同作用,将其清除,C错误。]
真题体验|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D [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B项,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C项,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D项,人感染HIV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IV有一定的潜伏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IV后的症状和HIV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
2.(2016·海南高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B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项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错误。]
3.(2014·海南高考)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D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4.(2016·海南高考)某科研小组给实验小鼠接种致病菌E建立了细菌性腹泻病模型,并用某复方草药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草药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能提高IgG等抗体的分泌量。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致病菌要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__。
(2)初次接种致病菌E后,进入吞噬细胞内的致病菌E可被________这一细胞器处理。
(3)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致病菌入侵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第一道防线,即皮肤、黏膜。
(2)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水解酶,可以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3)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能与该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
题目解答
答案
答案:(1)皮肤、黏膜 (2)溶酶体 (3)不能 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血清样本中的各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不能检测出某种特定的蛋白质
提示: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
(3)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提示:T淋巴细胞不产生抗体,浆细胞产生抗体。
(4)吞噬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提示: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
(5)非特异性免疫可针对所有的抗原,而特异性免疫只针对特定的抗原,所以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更强大。(×)
提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远低于特异性免疫。
(6)B细胞和T细胞、吞噬细胞一样,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
提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既可参与体液免疫也可参与细胞免疫,但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
(1)感冒自愈过程中,参与病毒识别与清除的免疫细胞有哪些?合成并分泌免疫活性物质的是哪几类细胞?
提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
(2)艾滋病人因右脚被铁钉扎伤后感染了破伤风。该患者治疗破伤风的时间比正常人要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艾滋病病毒(HIV)会破坏T细胞,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减弱,难以抵抗感染。

1.明辨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四个“并非”
(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2)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T细胞并非只参与细胞免疫。
若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只有部分保留。
(4)浆细胞(效应T细胞)并非只来自B细胞(T细胞)。在二次免疫中,浆细胞(效应T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2.关注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考法1 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
1.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D错误。]
2.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A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相关细胞,故A项错误、C项正确;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也随淋巴液进入血液,故B项正确;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为大分子物质,其出膜方式为胞吐,故D项正确。]
考法2 考查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3.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
选项 |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 推论 |
A | 损害呼吸道黏膜 |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
B | 改变T细胞数目 | 影响特异性免疫 |
C |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 影响细胞免疫 |
D |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 影响体液免疫 |
C [A对:呼吸道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对:T细胞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C错、D对: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
4.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 )
A.前者具有免疫持久性,后者具有免疫短促性
B.前者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后者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C.前者涉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后者不涉及吞噬细胞的功能
D.前者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后者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B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具有免疫持久性;非特异性免疫中没有记忆细胞而特异性免疫中有记忆细胞,故非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而特异性免疫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非特异性免疫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特异性免疫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细胞或物质的名称:
a.吞噬细胞,b.B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
(2)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3)抗体
①本质
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②来源:只有浆细胞能够产生。
③作用
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与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能力;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处理消化。2.细胞免疫

(1)①:T细胞;②:记忆细胞;③:效应T细胞。
(2)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来源相同。(×)
提示:二次免疫中,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还会来自记忆细胞。
(2)淋巴因子不仅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和抗体一样将抗原清除。(×)
提示: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没有和抗体一样的生理功能。
(3)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提示: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
(4)抗体不能消灭抗原,只是使抗原丧失活性,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掉。(√)
(5)只有体液免疫才有二次免疫,细胞免疫不存在二次免疫。(×)
提示: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在初次免疫中均产生了记忆细胞,都存在二次免疫。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
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 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a~g代表不同的物质。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哪些?(填写代号及名称)
(2)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填写字母代号)
提示:(1)Ⅱ、Ⅲ、Ⅳ、V、Ⅵ;Ⅳ记忆T细胞和Ⅵ记忆B细胞。
(2)d、 e、 f、 g。

1.理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免疫类型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核心细胞 | B细胞 | T细胞 |
效应物质或结构 | 特异性抗体 | 效应T细胞 |
作用对象 |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
作用方式 |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
关系 | ①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就通过细胞免疫将抗原暴露,再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两者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
2.体液免疫中产生浆细胞的三个途径
(1)抗原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2)抗原刺激B细胞,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3)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3.二次免疫反应及特点
(1)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2)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可用如图表示:


考法1 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分析


1.(2016·全国卷Ⅰ)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由题干可知,动物乙感染病毒甲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和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使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特异性免疫受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接种的甲疫苗相当于抗原,可刺激机体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病毒甲)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共同点是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依靠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2.(2014·全国卷Ⅱ)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1)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经过抗原的刺激后,T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 B 抗体
考法2 考查二次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3.如图表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机体产生抗体的特征。(IgG:免疫球蛋白G,一种抗体;IgM:免疫球蛋白M,一种抗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初次应答主要产生________抗体(填“IgM”或“IgG”),产生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该抗体主要分布在________中。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两种抗体亲和力的大小不同,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再次应答时,免疫反应快而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干图可知,初次应答时,产生IgM抗体的浓度和IgM抗体的亲和力均高于IgG抗体,因此初次免疫时,主要产生IgM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两种抗体亲和力的大小不同,可能与抗体的空间结构有关。(3)再次应答时,免疫反应快而强,原因是当记忆细胞遇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答案:(1)IgM 浆细胞 血清 (2)蛋白质 抗体的空间结构 (3)当记忆细胞遇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考法3 免疫功能的实验探究
4.2018年1月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如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B [从已免疫的实验鼠A体内取出的脂肪组织中储存有记忆T细胞,因此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无需再接种相应的病原体,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