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二、绝对技术差异的基本内容根据前面的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他们都能生产小麦和布,而且没有质量差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分工理论,他指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熟练的程度,分工有利于节约时间,分工有利于技术革新,亚当·斯密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讨论的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紧接着他把国家内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与国之间。他认为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同样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道理与在国内进行分工是一样的。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劳动分工应该依据这两个国家的绝对技术差异来进行分工,因为他认为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不同的。在分工后,国家与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个国家生产的物质产品都增加了,各国的消费水平都提高了,即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两个国家都得到了利益。因此亚当·斯密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当进行自由贸易。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他们都能生产小麦和布,而且没有质量差异,假定美国投入一个单位的劳动时间专门生产小麦,可以生产100公斤,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布,可以生产40码布,因此在美国国内布与小麦进行交换话,两者的交换比价是2.5公斤的小麦可以换1单位的布。如果中国将一个单位的劳动时间全部投入生产小麦,可以生产25公斤小麦,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布,可以生产50码布,因此中国国内这两种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价是1公斤小麦可以换2码布。从国内比价可以看出,等量的劳动应该带来等量价值,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在这个数据中也隐含了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指当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产品所丧失的生产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在中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比价是1:2,也就是说如果多生产1公斤小麦就会失去生产2码布的机会,即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码布,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0.5公斤小麦。在美国,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2.5公斤小麦。从国内的比价中可以看出,在美国国内价格,小麦低;在中国的小麦价格高于美国,所以美国的小麦比中国的小麦便宜,中国的布比美国的布便宜,中国和美国在生产小麦和布的技术上是有差异的,这种技术差异叫做绝对优势差异,中国的绝对优势在生产布上,美国的绝对优势在生产小麦上,而且两国的优势是互补的。当两个国家相比较时,各自都有具有技术优势或劳动生产力优势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就应该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工,美国把劳动时间全部用来生产小麦,中国把劳动时间全部用来生产布。我们所说的绝对技术差异中的“绝对”表示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绝对有优势。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这种差价和贸易对各国生产组合将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倾向于专门生产在国外卖价较高的产品,从而形成了国际分工。进行国际分工以后,两个国家必须进行国际交换,如果国际交换不进行,国际分工就不能实现。两国进行国际交换,在交换时形成的国际比价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个国家可能退出国际贸易。这就意味着,任何一方卖出商品的价格不能等于,甚至低于本国的同一商品的卖价,否则厂商选择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而不出口。美国和中国两国贸易前后生产、分工的和利益分配情况显然国际贸易使各参加国都获得了利益。两国消费的物质产品量都增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贸易是“非零和”的利益分配。________参加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只要贸易的国际价格在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参加国就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二、绝对技术差异的基本内容根据前面的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他们都能生产小麦和布,而且没有质量差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分工理论,他指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熟练的程度,分工有利于节约时间,分工有利于技术革新,亚当·斯密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讨论的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紧接着他把国家内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理论推广到国与国之间。他认为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同样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道理与在国内进行分工是一样的。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劳动分工应该依据这两个国家的绝对技术差异来进行分工,因为他认为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不同的。在分工后,国家与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个国家生产的物质产品都增加了,各国的消费水平都提高了,即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两个国家都得到了利益。因此亚当·斯密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当进行自由贸易。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他们都能生产小麦和布,而且没有质量差异,假定美国投入一个单位的劳动时间专门生产小麦,可以生产100公斤,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布,可以生产40码布,因此在美国国内布与小麦进行交换话,两者的交换比价是2.5公斤的小麦可以换1单位的布。如果中国将一个单位的劳动时间全部投入生产小麦,可以生产25公斤小麦,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布,可以生产50码布,因此中国国内这两种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价是1公斤小麦可以换2码布。从国内比价可以看出,等量的劳动应该带来等量价值,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在这个数据中也隐含了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指当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产品所丧失的生产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在中国生产小麦和布的比价是1:2,也就是说如果多生产1公斤小麦就会失去生产2码布的机会,即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是2码布,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0.5公斤小麦。在美国,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2.5公斤小麦。从国内的比价中可以看出,在美国国内价格,小麦低;在中国的小麦价格高于美国,所以美国的小麦比中国的小麦便宜,中国的布比美国的布便宜,中国和美国在生产小麦和布的技术上是有差异的,这种技术差异叫做绝对优势差异,中国的绝对优势在生产布上,美国的绝对优势在生产小麦上,而且两国的优势是互补的。当两个国家相比较时,各自都有具有技术优势或劳动生产力优势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就应该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工,美国把劳动时间全部用来生产小麦,中国把劳动时间全部用来生产布。我们所说的绝对技术差异中的“绝对”表示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绝对有优势。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这种差价和贸易对各国生产组合将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倾向于专门生产在国外卖价较高的产品,从而形成了国际分工。进行国际分工以后,两个国家必须进行国际交换,如果国际交换不进行,国际分工就不能实现。两国进行国际交换,在交换时形成的国际比价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个国家可能退出国际贸易。这就意味着,任何一方卖出商品的价格不能等于,甚至低于本国的同一商品的卖价,否则厂商选择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而不出口。美国和中国两国贸易前后生产、分工的和利益分配情况显然国际贸易使各参加国都获得了利益。两国消费的物质产品量都增加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贸易是“非零和”的利益分配。________参加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只要贸易的国际价格在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贸易前的国内比价之间,参加国就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题目解答
答案
绝对技术差异理论可以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