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二、给定资料 1.2006年,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 2.近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中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和爆发,具有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特点,环境问题无论从结构、规模、形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国际上尚无系统有效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必须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解决我国复杂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未来15年,我国生态环境将面临新一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显著加强环境科技创新,污染负荷将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恶性环境污染问题会随时爆发,并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必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环境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学规划,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保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科技工作。二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000多亿元,增长22%;全国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26.2%;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额1 25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1.9%,研发强度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全国一半左右的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超过了50%。三是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我国受世界同行关注的基础研究成果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已经提升到世界第4位,被SCI收录论文引用次数提升到第13位。在最活跃的生物、纳米等前沿科学领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迅速,其中纳米科学论文数量已达到世界第2位,生物科技论文达到世界第6位。在发明专利方面,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具有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正在迅速增加。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研发活动的人员数位居世界第二。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仅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就达到55%以上。 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攻克了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歼一10飞机、“龙芯”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突破,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制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5.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责任的企业。在钢铁、通信、家电、汽车等行业,已成长起一批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企业。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我们必须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狠下工夫。国家科技计划要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把《规划纲要》中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和任务以多种方式落在企业,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经济、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一线人才,充实企业的研究力量。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为培育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群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6.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果以美国为100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相应的分数只在30~40分左右。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投入。研发的投入量及其占C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所限,我国研发经费一直较低,占GDP的比重也不高。1998~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4%以下,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为2%~3%;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中国都远远落后。二是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其中能耗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寿命低20%。据对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的数据计算,我国只有24.6%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装备的部门,生产设备十分陈旧,只有11.8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52.74%的设备只达到国内一般水平,近20%的设备处于国内落后水平;我国黑色金属工业设备技术水平最低,只有l.32%的设备达到国际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也仅0.74%,其余98%处于国际落后水平。三是技术创新人员。从数量上看,我国技术创新人员的总量仅次于美国,但从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数看,我国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3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14人,而2002年日本为128人,德国121人,俄罗斯为137人,韩国为75人。四是专利数。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我国专利拥有量更少,许多新兴技术领域大多数专利被国外占有。据统计,在1994~1998年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分别占70%,60.5%,87.3%,92.4%和90%。2002年我国专利授权数排名12,且中国人专利授权量只占27.3%。我国专利流失,被国外抢注现象也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7.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发布,并进行了部署。 一是设立科技支撑计划,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益技术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中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国家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设立行业科技专项,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性行业部门,开展行业前瞻性、应急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突出原始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性基础研究。 四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突出了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 五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突出资源共享,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六是政策引导类计划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这些工作为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8.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6年,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
2.近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中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和爆发,具有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特点,环境问题无论从结构、规模、形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国际上尚无系统有效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必须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解决我国复杂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未来15年,我国生态环境将面临新一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显著加强环境科技创新,污染负荷将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恶性环境污染问题会随时爆发,并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必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环境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学规划,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保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科技工作。二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000多亿元,增长22%;全国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26.2%;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额1 25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1.9%,研发强度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全国一半左右的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超过了50%。三是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我国受世界同行关注的基础研究成果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已经提升到世界第4位,被SCI收录论文引用次数提升到第13位。在最活跃的生物、纳米等前沿科学领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迅速,其中纳米科学论文数量已达到世界第2位,生物科技论文达到世界第6位。在发明专利方面,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具有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正在迅速增加。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研发活动的人员数位居世界第二。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仅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就达到55%以上。
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攻克了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歼一10飞机、“龙芯”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突破,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制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5.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责任的企业。在钢铁、通信、家电、汽车等行业,已成长起一批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企业。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我们必须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狠下工夫。国家科技计划要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把《规划纲要》中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和任务以多种方式落在企业,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经济、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一线人才,充实企业的研究力量。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为培育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群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6.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果以美国为100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相应的分数只在30~40分左右。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投入。研发的投入量及其占C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所限,我国研发经费一直较低,占GDP的比重也不高。1998~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4%以下,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为2%~3%;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中国都远远落后。二是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其中能耗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寿命低20%。据对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的数据计算,我国只有24.6%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装备的部门,生产设备十分陈旧,只有11.8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52.74%的设备只达到国内一般水平,近20%的设备处于国内落后水平;我国黑色金属工业设备技术水平最低,只有l.32%的设备达到国际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也仅0.74%,其余98%处于国际落后水平。三是技术创新人员。从数量上看,我国技术创新人员的总量仅次于美国,但从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数看,我国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3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14人,而2002年日本为128人,德国121人,俄罗斯为137人,韩国为75人。四是专利数。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我国专利拥有量更少,许多新兴技术领域大多数专利被国外占有。据统计,在1994~1998年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分别占70%,60.5%,87.3%,92.4%和90%。2002年我国专利授权数排名12,且中国人专利授权量只占27.3%。我国专利流失,被国外抢注现象也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7.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发布,并进行了部署。
一是设立科技支撑计划,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益技术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中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国家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设立行业科技专项,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性行业部门,开展行业前瞻性、应急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突出原始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性基础研究。
四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突出了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
五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突出资源共享,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六是政策引导类计划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这些工作为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8.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
题目解答
答案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①近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②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③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国研发经费一直较低占GDP的比重也不高;④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⑤技术创新人员数量不够;⑥基础研究重视不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滞后、发展偏慢由此引发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科技发展速度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①近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②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③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国研发经费一直较低,占GDP的比重也不高;④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⑤技术创新人员数量不够;⑥基础研究重视不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滞后、发展偏慢,由此引发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科技发展速度的原因。 解析:这是一道概述题。从给定资料反映的信息看,问题与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资金保障等。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大所致,回答时以此思路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