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患者,男,65岁,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感觉心悸、胸闷,血压90/60mmHg,心率170次/分,节律不齐。给予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快Na+通道阻断剂)进行治疗。这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的影响是A. 加快B. 减慢C. 先加快,后减慢D. 先减慢,后加快E. 不变
患者,男,65岁,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感觉心悸、胸闷,血压90/60mmHg,心率170次/分,节律不齐。给予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快Na+通道阻断剂)进行治疗。这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的影响是
A. 加快
B. 减慢
C. 先加快,后减慢
D. 先减慢,后加快
E. 不变
题目解答
答案
B. 减慢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Ⅰ类药物(快Na+通道阻断剂)对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的影响。
解题核心思路:
- 明确Ⅰ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阻断快速钠通道,减慢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 传导速度的决定因素: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与动作电位0相的上升速率和幅度直接相关。
- 关键结论:快Na+通道被阻断后,0相去极化减弱,导致传导速度减慢。
破题关键点:
- Ⅰ类药物的核心作用是抑制快速钠内流,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
- 传导速度减慢是此类药物的典型电生理效应,有助于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 快Na+通道阻断作用:
Ⅰ类药物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快速钠通道结合,减少通道开放概率,从而抑制钠离子内流。 - 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 0相去极化减弱:钠内流减少导致动作电位上升速度(dV/dt)和幅度降低。
- 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的传播依赖于相邻细胞的快速去极化,因此0相减弱直接导致传导速度减慢。
- 电生理效应:
减慢传导速度可延长不应期,消除折返激动,从而治疗心律失常。
选项分析
- A. 加快:错误。快Na+通道被阻断后,钠内流减少,无法加快传导速度。
- B. 减慢:正确。钠通道阻断直接导致0相去极化减弱,传导速度减慢。
- C. 先加快,后减慢:错误。此类药物作用是持续抑制钠通道,不会出现先快后慢的动态变化。
- D. 先减慢,后加快:错误。无相关药理学机制支持此过程。
- E. 不变:错误。快Na+通道是传导速度的关键决定因素,阻断后必然改变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