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 2020· 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3.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断层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5.形成如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6.导致如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7.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 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 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 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 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 8.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地壳运动抬升 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 ④河水侵蚀下切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经长期内外力和独特气候环境演化而形成(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高寒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9.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 A.先上升再下降 B.先下降再上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0.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岩层厚度差异 B.沉积物质差异 C.地壳运动差异 D.外力侵蚀差异 11.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 ①流水侵蚀 ②冻蚀作用 ③雨水淋溶 ④冰川堆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在盐湖蒸发形成沉积矿床的过程中,湖水不同位置的含盐度不同,析出的盐矿物也不同。一般含盐度越低的湖水越容易析出溶解度低的盐矿物,最后不同种类的盐矿沉积物就会有规律地排列,呈泪滴状。青海的东达布逊盐湖就属于这种沉积模式。 1958 年在该湖附近建一钾肥厂,晒制光卤石作为原料生产钾肥。下图为东达布逊盐湖泪滴模式沉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12.东达布逊盐湖中盐矿沉积物的溶解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是 A.石膏、石盐、光卤石 B.石膏、光卤石、石盐 C.光卤石、石盐、石膏 D.光卤石、石膏、石盐 13.东达布逊盐湖中各类盐矿能排列成泪滴式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注入 B.地形封闭 C.盐源丰富 D.蒸发强烈 14.近50年来,东达布逊盐湖面积锐减了46%,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年降水量减少 B.抽采湖水制肥 C.入湖河水断流 D.附近草场退化 新疆的且末绿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自西汉以后,由于受地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发育为今天的车尔臣河。在河流西部戈壁分布有古墓葬群,不同时代其选址地位置不同。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15.自西汉以来且末河河道变迁方向及流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A.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北向南退缩 B.向东南方向迁移,流域面积减小 C.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南向北退缩 D.向东北方向迁移,流城面积扩大 16.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地势变化是 A.地壳运动,由西向东降低 B.变质作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 C.岩浆活动,由东向西降低 D.地震活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 17.且末河河道变迁及绿洲面积变化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A.人口数量减少 B.主干道路缩短 C.古墓选址东移 D.聚落位置不变 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18.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A.先向北后向南移 B.先向南后向北移 C.向北移 D.向南移 19.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平面上升 ②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③海平面下降 ④地壳变动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B.河流的流量最大 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 D.河流流程达最长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断层-|||-o-|||-r 3 r-|||-o o ② r r 砂砾石层-|||-o o o o o-|||-o o o o o 0 0 o 0.0.0 玄武岩-|||--- 、 灰岩-|||-、 页岩-|||--- 粉砂岩-|||-①-|||-图32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22.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23.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3.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断层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5.形成如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6.导致如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7.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
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 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
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 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
8.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地壳运动抬升 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
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 ④河水侵蚀下切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9.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该处地壳运动的整体方向为
A.先上升再下降 B.先下降再上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0.成景阶段峡谷和方山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岩层厚度差异 B.沉积物质差异
C.地壳运动差异 D.外力侵蚀差异
11.该处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有
①流水侵蚀 ②冻蚀作用 ③雨水淋溶 ④冰川堆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东达布逊盐湖中盐矿沉积物的溶解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是
A.石膏、石盐、光卤石 B.石膏、光卤石、石盐
C.光卤石、石盐、石膏 D.光卤石、石膏、石盐
13.东达布逊盐湖中各类盐矿能排列成泪滴式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注入 B.地形封闭 C.盐源丰富 D.蒸发强烈
14.近50年来,东达布逊盐湖面积锐减了46%,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年降水量减少 B.抽采湖水制肥
C.入湖河水断流 D.附近草场退化

15.自西汉以来且末河河道变迁方向及流域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A.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北向南退缩 B.向东南方向迁移,流域面积减小
C.由东向西迁移,流域由南向北退缩 D.向东北方向迁移,流城面积扩大
16.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及地势变化是
A.地壳运动,由西向东降低 B.变质作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
C.岩浆活动,由东向西降低 D.地震活动,南北隆起中间降低
17.且末河河道变迁及绿洲面积变化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A.人口数量减少 B.主干道路缩短
C.古墓选址东移 D.聚落位置不变

18.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A.先向北后向南移 B.先向南后向北移
C.向北移 D.向南移
19.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平面上升 ②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③海平面下降 ④地壳变动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 B.河流的流量最大
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 D.河流流程达最长

2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22.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23.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题目解答
答案
【解析】1.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解析】3.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4.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故选D。
【解析】5.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
6.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灵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
【解析】7.蛇曲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此处形成“蛇曲”河道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不同,排除A;黄河中游水量并不丰沛,排除B;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应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利于侵蚀,C正确;古河道的原始形态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C。
8.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是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形成,故首先应有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然后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使河道加宽,随后地壳运动抬升,水流速度加快,河水侵蚀下切形成;故③②①④正确;故选C。
【解析】9.根据图中信息,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成岩、造山、成景三个阶段。成岩阶段红色碎屑堆积,堆积发生在低地,该时期(或之前)地壳下降;造山阶段地壳上升形成山地(高地);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作用阶段。B正确。故选B。
10.对比造山和成景阶段的图示可知,成形峡谷处为发生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方山处岩层虽有断裂但基本完整,相较不易被侵蚀。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是该题设问针对成景阶段,主要为外力侵蚀的差异。D正确。故选D。
11.结合信息“新龙红山丹霞地貌位于四川省西部雅砻江河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可知,该处受到外力一是流水侵蚀二是温度变化引起的冻蚀作用。雨水淋溶是将表层土壤中盐分物质淋溶至下层;此处地貌以侵蚀为主,没有堆积作用。A正确。故选A。
【解析】12.由图可知,石膏、石盐、光卤石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南面有格尔木西河、格尔木东河、巴水河河水注人,对湖水盐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因此湖水盐度西南低东北高。材料中提到一般含盐度越低的湖水,越容易析出溶解度低的盐矿物,所以东达布逊盐湖中盐矿沉积物的溶解度由低到高的次序是石膏、石盐、光卤石。故选A。
13.材料中提到湖水不同位置的含盐度不同,析出的盐矿物也不同。东达布逊盐湖中各类盐矿能排列成泪滴式,主要是由东达布逊盐湖中不同位置的湖水含盐度不同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湖的西南面有河水注入,对湖水盐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造成湖水由西南向东北盐度逐渐增高,A正确。地形封闭、盐源丰富、蒸发强烈不会造成不同种类的盐矿沉积物就会有规律地排列,呈泪滴状。故选A。
14.盐湖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湖水水量减少。材料中提到1958年在该湖附近建一钾肥厂,抽取光卤石晒制、生产钾肥,所以盐湖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抽采湖水制肥,B正确。年降水量减少、入湖河水断流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附近草场退化与盐湖面积城小没有关系。故选B。
【解析】15.读图可知,且末河上游河段河道自西向东变迁,即AC错误;下游河段河道向南退缩,流域面积减小,B正确,D错误。故选B。
16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北部出现断裂带,西部有相对凸起区,东部有相对凹陷区,所以,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地势变化是由西向东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北部出现断裂带,西部有相对凸起区,东部有相对凹陷区,所以,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地势变化是由西向东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河道向东变迁,向南退缩,会导致古绿洲退缩,在新河道沿岸出现新绿洲,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主干道路不一定会缩短,B错误。河道向东变迁,人类活动向东迁移,古墓选址东移,C正确。聚落位置也随着河道的迁移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
【解析】18.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选C。
19.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①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②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③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④错误;故选B。
20.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故选A
【解析】21.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如果河流入海口泥少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
22.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B对。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闰夹层形成,D错。
23.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