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昆医)妊娠末期容易诱发DIC的主要原因是A.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B. 肝功能严重障碍C. 血液高凝状态D. 微循环障碍E. 血液浓缩
(昆医)妊娠末期容易诱发DIC的主要原因是 A.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 B. 肝功能严重障碍 C. 血液高凝状态 D. 微循环障碍 E. 血液浓缩
题目解答
答案
妊娠末期容易诱发DIC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在妊娠晚期,体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数量增加,同时酸中毒(如分娩时缺氧或代谢变化)可降低血液pH值,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并抑制肝素功能,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此外,酸中毒还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此时若遭遇感染、胎盘早剥等触发因素,高凝状态易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引发DIC。其他选项如肝功能障碍或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虽可促进DIC,但妊娠期肝功能通常正常,且单核细胞功能异常并非妊娠期特有病理改变。因此,**血液高凝状态(C)**是妊娠末期诱发DIC的关键机制。
答案:C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妊娠末期容易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理生理机制,需结合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题核心思路:
妊娠晚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正常生理变化,但若叠加感染、胎盘早剥等诱因,易触发DIC。需明确其他选项(如肝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虽可促进DIC,但并非妊娠期特有或主要因素。
破题关键点:
-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增加、抗凝因子减少、纤溶活性降低。
- 酸中毒的作用:分娩时缺氧或代谢变化导致酸性环境,进一步增强凝血活性。
- 触发因素:如感染、胎盘早剥等,与高凝状态共同作用。
选项分析
选项C:血液高凝状态
-
妊娠期生理变化:
- 凝血因子增加:妊娠晚期,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显著增加。
- 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数量增多,黏附聚集功能增强。
- 抗凝功能下降: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肝素作用减弱。
- 纤溶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受抑制,血栓调节蛋白表达减少。
-
酸中毒的协同作用:
- 分娩时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使血液pH下降,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如凝血酶),同时抑制肝素的抗凝作用。
- 酸性环境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
触发因素:
- 感染(内毒素释放)、胎盘早剥(组织因子释放)等均可激活凝血系统,与高凝状态叠加,形成微血栓,最终导致DIC。
其他选项排除
- A.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受损:此功能异常并非妊娠期特有,且单核细胞功能受损更多见于慢性疾病(如肝硬化、严重感染)。
- B. 肝功能严重障碍:妊娠期肝功能通常正常,且肝功能障碍属于DIC的结果而非原因。
- D.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DIC的病理表现,而非诱发原因。
- E. 血液浓缩:血液浓缩可加重高凝状态,但本质仍属于高凝状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