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时应给予A. 高流量持续吸氧B. 高流量间歇吸氧C. 低流量间歇吸氧D. 低流量持续吸氧E. 低流量混有二氧化碳的氧吸入
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时应给予
A. 高流量持续吸氧
B. 高流量间歇吸氧
C. 低流量间歇吸氧
D. 低流量持续吸氧
E. 低流量混有二氧化碳的氧吸入
题目解答
答案
D. 低流量持续吸氧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氧疗原则,需明确不同吸氧方式的适用场景及生理机制。
解题核心: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伴有慢性高碳酸血症,其呼吸主要依赖于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若给予高流量吸氧或间歇吸氧,可能导致氧浓度过高,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因此需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既保证氧供,又避免破坏患者自主呼吸的调节机制。
关键点:
- 低流量(1-2 L/min)避免过度通气,维持低氧对呼吸的驱动作用。
- 持续性确保氧浓度稳定,防止因间断导致的氧水平波动。
选项分析
A. 高流量持续吸氧
- 错误。高流量吸氧会迅速提高氧浓度,可能抑制患者的低氧驱动呼吸,导致通气不足,加重高碳酸血症。
B. 高流量间歇吸氧
- 错误。间歇性高流量吸氧会导致氧浓度剧烈波动,进一步干扰呼吸调节,增加治疗风险。
C. 低流量间歇吸氧
- 错误。虽然低流量避免了高氧风险,但间歇性吸氧无法维持稳定的氧浓度,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D. 低流量持续吸氧
- 正确。低流量(1-2 L/min)既能纠正低氧血症,又保留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维持自主呼吸;持续性确保氧浓度稳定,防止病情反复。
E. 低流量混有二氧化碳的氧吸入
- 错误。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肺泡通气不足,而非中枢性呼吸抑制,额外添加二氧化碳无益且可能增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