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write-homewrite-home-active首页
  • icon-chaticon-chat-activeAI 智能助手
  • icon-pluginicon-plugin-active浏览器插件
  • icon-subjecticon-subject-active学科题目
  • icon-uploadicon-upload-active上传题库
  • icon-appicon-app-active手机APP
首页
/
政治学
题目

【题文】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图1中国:不同年龄段出生人数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20后30后 出生代际图2中国:劳动力数量与相对占比变化趋势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20后30后 年份(图1图2出自王辉、杨卿梱《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材料二: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国经济网2019年11月9日)材料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单位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它的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的重点将从提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42.8%和12.5%提升至2019年的89.5%、51.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摘编自杨舸《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2日)材料四: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0日“人民要论”)【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A.2020年起劳动力数量开始逐年减少,这与从90后开始出生人口逐年降低有关。B.50后到30后代际人口数量,呈波动起伏的态势,总体上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C.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需要以人口普查数据为重要依据。D.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发展,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到来的基础。【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七次人口普查对于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B.50后至80后是代际人口出生的四个高峰期,加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这才有了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发展。C.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这需要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D.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可能出现的主要变化。

【题文】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图1中国:不同年龄段出生人数

 

出生代际

图2中国:劳动力数量与相对占比变化趋势

 

年份

(图1图2出自王辉、杨卿梱《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

材料二: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国经济网2019年11月9日)

材料三: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单位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它的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的重点将从提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42.8%和12.5%提升至2019年的89.5%、51.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

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摘编自杨舸《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2日)

材料四: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

(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0日“人民要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2020年起劳动力数量开始逐年减少,这与从90后开始出生人口逐年降低有关。
B.50后到30后代际人口数量,呈波动起伏的态势,总体上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C.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需要以人口普查数据为重要依据。
D.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发展,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到来的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七次人口普查对于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B.50后至80后是代际人口出生的四个高峰期,加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这才有了改革开放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发展。
C.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这需要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
D.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2030年我国人口结构可能出现的主要变化。

题目解答

答案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少子化严重。②劳动力数量及占比大幅度降低。③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及占比大幅度上升。

相关问题

  • 共产党的党性是()的最高表现。A. 无产阶级的阶级性B. 先进分子的先进性C. 革命分子的革命性D. 以上都不是

  • 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A.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 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领导权C. 帮助国民党改造.使之成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D. 同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齐抓共管、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A. 统一制度B. 统一思想C. 统一领导D. 统一思想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 )。A.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判断题)判断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A. 正确B. 错误

  •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A.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B.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C. 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D. 确立了“联俄”政策

  •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A. 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B. 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C. 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D.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责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A. 正确B. 错误下一题上一题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_A. 聚民心B. 育新人C. 兴文化D. 举旗帜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 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 )。A. 经济分析方法B. 历史研究方法C. 利益分析方法D. 阶级分析方法

  • [题目]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 )A. 经济建设B. 政治建设C. 文化建设D. 社会建设

  • ( )年,中国许多地方发生非典疫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展开了抗击“非典”的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A. 2001B. 2002C. 2003D. 2004.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A. 正确B. 错误

  •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科学技术协会、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同胞联谊会、残疾人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和其他群团组织、应当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所联系的领域和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A. 正确B. 错误

  •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A. 正确B. 错误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 正确B. 错误

  •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指( )A. 中国工运第一次高潮B.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 南昌起义D. 毛泽东领导工农武装割据

上一页下一页
logo
广州极目未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广州市黄埔区揽月路8号135、136、137、138房
关于
  • 隐私政策
  • 服务协议
  • 权限详情
学科
  • 医学
  • 政治学
  • 管理
  • 计算机
  • 教育
  • 数学
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010-82893100
  • 公司邮箱: daxuesoutijiang@163.com
  • qt

©2023 广州极目未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029972号    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