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单选题】某施工项目的商品混凝土目标成本是420000元(目标产量500m3,目标单价800元/m3,预计损耗率为5%),实际成本是511680元(实际产量600m3,实际单价820元/m3,实际损耗率为4%),若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因素的排列顺序为产量、单价、损耗率),则由于产量提高增加的成本是( )元。A. 49200B. 12600C. 84000D. 91680
【单选题】某施工项目的商品混凝土目标成本是420000元(目标产量500m3,目标单价800元/m3,预计损耗率为5%),实际成本是511680元(实际产量600m3,实际单价820元/m3,实际损耗率为4%),若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因素的排列顺序为产量、单价、损耗率),则由于产量提高增加的成本是( )元。
A. 49200
B. 12600
C. 84000
D. 91680
题目解答
答案
C. 84000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因素分析法在成本偏差分析中的应用,需要理解各因素变化对成本的影响顺序及计算方法。
解题核心思路:
- 因素分析法的步骤是依次替换各个因素,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基准值。
- 排列顺序为产量、单价、损耗率,因此需按此顺序计算各因素变化的影响。
- 关键公式:成本 = 产量 × 单价 × (1 + 损耗率)。
破题关键点:
- 产量变化的影响:仅替换产量,保持单价和损耗率为目标值。
- 计算增量:用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的差值,乘以目标单价和目标损耗率调整后的单价。
步骤1:明确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
目标成本 = 目标产量 × 目标单价 × (1 + 目标损耗率)
实际成本 = 实际产量 × 实际单价 × (1 + 实际损耗率)
步骤2:计算产量变化的影响
替换产量,保持单价和损耗率为目标值:
$\text{产量影响} = (\text{实际产量} - \text{目标产量}) \times \text{目标单价} \times (1 + \text{目标损耗率})$
代入数据:
$\text{产量影响} = (600 - 500) \times 800 \times (1 + 5\%) = 100 \times 800 \times 1.05 = 84,000 \text{元}$
步骤3:验证其他因素影响(非必选,但需注意总差额)
总成本差额 = 实际成本 - 目标成本 = 511,680 - 420,000 = 91,680 元。
后续可计算单价和损耗率的影响,但题目仅要求产量的影响,因此无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