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文本一】土壤的前世今生 你可知道,田野里松软芬芳的泥土来自坚硬巨大的岩石?几十亿年间,神奇的大自然让坚硬的岩石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在自然界,需要300年到1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酸化。而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郭俊刚、赵恒勤/文,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1月11日,有删改)【文本二】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微生物是第一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的时候有点硫碳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的时候吸取到空气中的氮气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的成分。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这是泥土成土壤的第一步。(李宗浩/主编,选自《高士奇及其作品选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有校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 A.【文本一】以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及危害。B.防止和减轻土壤污染的主要方法有四种:矿山土地复垦、减少地表塌陷和废弃物的排放、用清洁土壤置换受污染的土壤。C.【文本二】中加点的三个“泥土”含义完全一样,它们与【文本一】中的“成土母质”所指相同。D.土壤形成的过程示意如图:岩石风化,小块岩石继续风化成上母质水、腐殖质和微生物、土壤(2)【文本一】的题目是“土壤的前世今生”,结合全文来看,土壤的“前世”“今生”分别指什么内容?(3)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非常大,为什么【文本一】没有详细说明?(4)如果给小学生科普关于土壤的知识,小明认为【文本二】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更适合。请你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土壤的前世今生 你可知道,田野里松软芬芳的泥土来自坚硬巨大的岩石?几十亿年间,神奇的大自然让坚硬的岩石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在自然界,需要300年到1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酸化。而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郭俊刚、赵恒勤/文,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1月11日,有删改)【文本二】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微生物是第一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的时候有点硫碳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的时候吸取到空气中的氮气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的成分。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这是泥土成土壤的第一步。
(李宗浩/主编,选自《高士奇及其作品选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有校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
A.【文本一】以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及危害。
B.防止和减轻土壤污染的主要方法有四种:矿山土地复垦、减少地表塌陷和废弃物的排放、用清洁土壤置换受污染的土壤。
C.【文本二】中加点的三个“泥土”含义完全一样,它们与【文本一】中的“成土母质”所指相同。
D.土壤形成的过程示意如图:
(2)【文本一】的题目是“土壤的前世今生”,结合全文来看,土壤的“前世”“今生”分别指什么内容?
(3)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非常大,为什么【文本一】没有详细说明?
(4)如果给小学生科普关于土壤的知识,小明认为【文本二】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更适合。请你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原因。
【文本一】
土壤的前世今生 你可知道,田野里松软芬芳的泥土来自坚硬巨大的岩石?几十亿年间,神奇的大自然让坚硬的岩石悄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
早在几十亿年前,地壳表面裸露的岩石受到风力和水力的侵蚀,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破碎和分解。大块的岩石变成了小块,小块又变成了细粒。在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叫“成土母质”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作“风化”。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还不是土壤。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在自然界,需要300年到1000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大约2.5厘米厚的土壤。
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有的地方,土壤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粗放的矿产资源开发是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土壤酸化是指酸性物质使土壤变酸的过程。一部分是矿物开采过程中,硫化矿床从地下开采到地表后,矿石中的硫元素会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随同降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导致土壤酸化;另一部分是在矿物加工利用过程中,如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量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遇水形成酸雨,降落后使土壤酸化。而铜、铅、锌、铬、镉、汞、砷等重金属进入到土壤中,超出土壤承载能力,则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诱发植物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有的会在植物体表或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通过矿山土地复垦,增加可耕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开采工艺的改进,充分利用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减少地表塌陷和废石排放;通过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实现对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重金属修复技术,比如利用钝化剂使重金属的形态趋于稳定,利用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整个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土地数量的保持,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郭俊刚、赵恒勤/文,选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1月11日,有删改)【文本二】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微生物是第一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的时候有点硫碳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的时候吸取到空气中的氮气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的成分。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这是泥土成土壤的第一步。
(李宗浩/主编,选自《高士奇及其作品选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有校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
A.【文本一】以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及危害。
B.防止和减轻土壤污染的主要方法有四种:矿山土地复垦、减少地表塌陷和废弃物的排放、用清洁土壤置换受污染的土壤。
C.【文本二】中加点的三个“泥土”含义完全一样,它们与【文本一】中的“成土母质”所指相同。
D.土壤形成的过程示意如图:

(2)【文本一】的题目是“土壤的前世今生”,结合全文来看,土壤的“前世”“今生”分别指什么内容?
(3)土壤形成的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非常大,为什么【文本一】没有详细说明?
(4)如果给小学生科普关于土壤的知识,小明认为【文本二】的写法和语言特点更适合。请你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原因。
题目解答
答案
(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解答此题需要回归文本,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与选项对比。
A.正确;
B.有误,文中“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是土地被污染后的修复技术,并不是“防止和减轻土壤污染的方法”;
C.正确;
D.有误,“这个过程叫作‘风化’”是指岩石成为成土母质的过程,所以D选项的前两个条件错误。
故选:BD。
(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文章内容对应理解“前世”“今生”的含义。从第一、二段可以看出这部分介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这个是土壤的由来,即“前世”,而现如今“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是土壤的“今生”,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了解两个文本所介绍的侧重点,再回答原因。【文本一】侧重点是介绍土壤的前世今生,重点是前后对比,而并没有大篇幅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所以说题干中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不适合在【文本一】中出现,这样安排更有侧重点,是选材的精妙之处。
(4)本题考查对材料写法、语言的分析。题干中“给小学生科普”指明了接受群体是小学生,所以要通俗易懂、有趣为主。写法上的特点主要有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运用对比、设置悬念、通俗易懂等等,语言上有平实/生动、书面/口语、抽象/具体、简洁/详细等等,针对【文本二】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1)BD
(2)土壤的“前世”指土壤的形成,“今生”指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3)【文本一】介绍“土壤的前世”时,重点是介绍土壤形成前后的状况,不是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所以只用“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这一句话进行介绍。略写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过程,没有详细谈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这样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示例]写法:①首尾照应,条理分明。先提出“泥土要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中间从微生物的种类、特点、作用三方面做了介绍,最后归纳“这是泥土变成土壤的第一步“。②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微生物促使土壤形成是“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避开专业术语,贴近实际生活,便于小学生理解。
语言: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土壤形成过程变得具体可感,语言形象生动,有感染力。②使用概括性强的语言,“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要求并不高”从总体上、大的方面说明了微生物的特点,避免繁琐,便于小学生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③使用口语化说法,如“充饥”“养活自己“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A.正确;
B.有误,文中“重要地块被污染又不易治理的话,还可给土壤搬个家,将受污染的土壤移走,将清洁土壤移来”是土地被污染后的修复技术,并不是“防止和减轻土壤污染的方法”;
C.正确;
D.有误,“这个过程叫作‘风化’”是指岩石成为成土母质的过程,所以D选项的前两个条件错误。
故选:BD。
(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文章内容对应理解“前世”“今生”的含义。从第一、二段可以看出这部分介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这个是土壤的由来,即“前世”,而现如今“人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是土壤的“今生”,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了解两个文本所介绍的侧重点,再回答原因。【文本一】侧重点是介绍土壤的前世今生,重点是前后对比,而并没有大篇幅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所以说题干中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不适合在【文本一】中出现,这样安排更有侧重点,是选材的精妙之处。
(4)本题考查对材料写法、语言的分析。题干中“给小学生科普”指明了接受群体是小学生,所以要通俗易懂、有趣为主。写法上的特点主要有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运用对比、设置悬念、通俗易懂等等,语言上有平实/生动、书面/口语、抽象/具体、简洁/详细等等,针对【文本二】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
(1)BD
(2)土壤的“前世”指土壤的形成,“今生”指土壤的污染与防治。
(3)【文本一】介绍“土壤的前世”时,重点是介绍土壤形成前后的状况,不是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所以只用“时间又过了数亿年,成土母质在水、空气、腐殖质和微生物的帮助下,逐步形成真正的土壤”这一句话进行介绍。略写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过程,没有详细谈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这样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示例]写法:①首尾照应,条理分明。先提出“泥土要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中间从微生物的种类、特点、作用三方面做了介绍,最后归纳“这是泥土变成土壤的第一步“。②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如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微生物促使土壤形成是“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避开专业术语,贴近实际生活,便于小学生理解。
语言: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土壤形成过程变得具体可感,语言形象生动,有感染力。②使用概括性强的语言,“繁殖能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要求并不高”从总体上、大的方面说明了微生物的特点,避免繁琐,便于小学生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③使用口语化说法,如“充饥”“养活自己“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