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3.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②-|||-③ A-|||-33km-|||-4-|||-C 400-|||-B-|||-2900-|||-D-|||-5 150-|||-6370-|||-(1)A为 __ (界面),B为 __-|||-(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 __ o-|||-(2)写出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①+②是 __ ①+②+③是 __ ④是-|||-__ C是 __ D是 __ o-|||-(3)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是 __ 层(写代号)。-|||-(4)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__ D层的-|||-物质状态是 __ o-|||-(5)从图中可知,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地震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题目解答
答案
解析
步骤 1:识别界面
根据图中给出的深度,A界面位于33km处,B界面位于2900km处。A界面是莫霍面,B界面是古登堡面。横波在古登堡面完全消失。
步骤 2:确定圈层名称
①+②是地壳,①+②+③是岩石圈,④是软流层,C是地幔,D是外核。
步骤 3:确定岩浆发源地
岩浆发源地通常位于软流层,即④层。
步骤 4:确定物质成分和状态
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D层的物质状态是液态或熔融状态。
步骤 5: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这说明古登堡面上下两层物质组成或性质发生了变化。
根据图中给出的深度,A界面位于33km处,B界面位于2900km处。A界面是莫霍面,B界面是古登堡面。横波在古登堡面完全消失。
步骤 2:确定圈层名称
①+②是地壳,①+②+③是岩石圈,④是软流层,C是地幔,D是外核。
步骤 3:确定岩浆发源地
岩浆发源地通常位于软流层,即④层。
步骤 4:确定物质成分和状态
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D层的物质状态是液态或熔融状态。
步骤 5: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降,横波完全消失。这说明古登堡面上下两层物质组成或性质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