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摘编自《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材料二: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从时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是短期之策,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我国已十余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7万美元,是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拥有1.69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具有坚实而强大的供给基础。如此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市场决定了我们始终具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和内在能力。因此,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空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故步自封,也非各自为政,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之所以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就要求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特征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不是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而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褪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传统的依靠强力政策刺激、透支或前置需求从而抬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水平和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供给体系和质量,同时升级传统需求,培育新兴需求,激发潜在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巩固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优势和地位。以自身不断提升的确定性稳定性对冲外部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所以说,推动科技创新,抓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个最本质特征,就是牵住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牛鼻子”。(摘编自郭威《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对事物的前瞻性思考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则不能拘泥于战略的原则性,要随机应变。B.建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参考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人口和市场供给等。C.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但它并不排斥国际市场。D.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强自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述都涉及了战略和策略的关系,不过二者的重心并不相同。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议,是一种战略思考。C.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我国近年出台的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各种措施属于策略范畴。D.确定一项战略或策略一般要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B.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C.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李元蔚《将神灵应》D.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4)战略和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5)材料二中说“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摘编自《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材料二: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从时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是短期之策,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我国已十余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7万美元,是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拥有1.69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具有坚实而强大的供给基础。如此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市场决定了我们始终具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和内在能力。因此,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空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故步自封,也非各自为政,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之所以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就要求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特征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不是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而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褪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传统的依靠强力政策刺激、透支或前置需求从而抬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水平和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供给体系和质量,同时升级传统需求,培育新兴需求,激发潜在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巩固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优势和地位。以自身不断提升的确定性稳定性对冲外部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所以说,推动科技创新,抓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个最本质特征,就是牵住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牛鼻子”。
(摘编自郭威《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对事物的前瞻性思考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则不能拘泥于战略的原则性,要随机应变。
B.建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参考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人口和市场供给等。
C.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但它并不排斥国际市场。
D.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强自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述都涉及了战略和策略的关系,不过二者的重心并不相同。
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议,是一种战略思考。
C.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我国近年出台的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各种措施属于策略范畴。
D.确定一项战略或策略一般要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B.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C.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李元蔚《将神灵应》
D.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4)战略和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材料二中说“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材料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摘编自《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材料二: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从时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是短期之策,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我国已十余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7万美元,是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拥有1.69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具有坚实而强大的供给基础。如此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市场决定了我们始终具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和内在能力。因此,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空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故步自封,也非各自为政,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之所以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就要求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特征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不是搞盲目借贷扩大投资,过度刺激消费,而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褪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传统的依靠强力政策刺激、透支或前置需求从而抬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水平和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供给体系和质量,同时升级传统需求,培育新兴需求,激发潜在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巩固和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优势和地位。以自身不断提升的确定性稳定性对冲外部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所以说,推动科技创新,抓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个最本质特征,就是牵住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牛鼻子”。
(摘编自郭威《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对事物的前瞻性思考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则不能拘泥于战略的原则性,要随机应变。
B.建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参考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人口和市场供给等。
C.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但它并不排斥国际市场。
D.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强自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述都涉及了战略和策略的关系,不过二者的重心并不相同。
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议,是一种战略思考。
C.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我国近年出台的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各种措施属于策略范畴。
D.确定一项战略或策略一般要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B.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C.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李元蔚《将神灵应》
D.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4)战略和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材料二中说“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
题目解答
答案
(1)A.“不能拘泥于战略的原则性”有误,材料一原文为“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
(2)D.“一般要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有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可以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入手,但不代表其他战略或策略的制定都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3)材料一观点是: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
D.强调的是勇气的重要作用。
故选:D。
(4)根据材料一原文“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可以概括出:战略是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做出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规划。
根据材料一原文“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可以概括出:策略是在恪守战略原则性的前提下,制定的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5)根据材料一“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材料二“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可以概括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根据材料一“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二“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可以概括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具有灵活性。
答案:
(1)A
(2)D
(3)D
(4)①战略是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做出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规划。②策略是在恪守战略原则性的前提下,制定的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5)①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②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具有灵活性。
(2)D.“一般要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有误,根据材料二可知,“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可以从时间、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入手,但不代表其他战略或策略的制定都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3)材料一观点是: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
D.强调的是勇气的重要作用。
故选:D。
(4)根据材料一原文“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可以概括出:战略是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做出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规划。
根据材料一原文“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可以概括出:策略是在恪守战略原则性的前提下,制定的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5)根据材料一“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材料二“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可以概括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根据材料一“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二“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可以概括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具有灵活性。
答案:
(1)A
(2)D
(3)D
(4)①战略是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这种趋势做出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规划。②策略是在恪守战略原则性的前提下,制定的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5)①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②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具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