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下列各项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最有帮助的是A. CK总活力增高B. CK-MB增C. LDH增高D. AST增高
下列各项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最有帮助的是
- A. CK总活力增高
- B. CK-MB增
- C. LDH增高
- D. AST增高
题目解答
答案
答案:A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实验室诊断指标的理解,特别是不同酶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特点。
解题核心思路:
- 明确各选项代表的酶学指标及其特性:
- CK(肌酸激酶):存在于骨骼肌、心肌等,CK总活力包括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CK-MB(心肌特异性较高)。
- CK-MB:心肌梗死(AMI)的特异性标志物,但升高稍晚于CK总活力。
- LDH(乳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非特异性指标,升高较晚。
- 抓住“早期诊断”的关键:AMI发生后,CK总活力(尤其是CK-MM)会最早升高(2-4小时内),而CK-MB需4-6小时后才显著上升。因此,CK总活力的快速变化更有利于早期诊断。
破题关键点:
- 区分CK总活力与CK-MB的动态差异:CK总活力因包含CK-MM,能更早反映心肌损伤。
- 排除非特异性指标:LDH和AST因特异性低、升高晚,无法满足“早期诊断”需求。
选项分析:
-
A. CK总活力增高
- 特点:CK总活力由CK-MM和CK-MB组成,其中CK-MM占90%以上。
- 动态变化:AMI发生后2-4小时即可升高,是最早出现的酶学指标。
- 诊断价值:快速筛查AMI,但特异性较低(因骨骼肌损伤也可能升高)。
-
B. CK-MB增高
- 特点:心肌特异性较高,是确诊AMI的金标准。
- 动态变化:通常在4-6小时后显著升高,峰值在12-24小时。
- 诊断价值:特异性高但早期敏感性不足,无法满足“最早诊断”的要求。
-
C. LDH增高
- 特点:非特异性指标,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
- 动态变化:6-12小时后升高,持续时间长。
- 诊断价值:仅用于辅助诊断,无法用于早期判断。
-
D. AST增高
- 特点:非特异性指标,也存在于肝脏、骨骼肌等。
- 动态变化:6-12小时后升高,与LDH类似。
- 诊断价值:敏感性低且非特异,无早期诊断意义。
结论:
CK总活力增高(A)因最早出现,对AMI的早期诊断最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