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新华社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3次飞行。 为什么嫦娥五号要选择凌晨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设计师钱航表示,主要原因是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等。钱航还表示,在凌晨,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摘自《长五飞天嫦五奔月》,《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二: 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最后一步--“回”。(摘自《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三: 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国际媒体普遍对此高度关注,当天纷纷刊发分析性报道。 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2019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来来宏伟的太空计划还包括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空间站,并让人类重返月球。美联社在另一篇报道中说,此次探月任务,将成为中国航天计划的一项重大进展。报道还援引一些专家的观点分析认为,“这将为从火星带回样本、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带回样本铺平道路”。 英国《卫报》报道说,以中国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号”任务,将收集月球土壤,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这次任务是中国在未来进行更为复杂的任务之前所做的一次从太空远程获取样本的能力测试。” 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报道说,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报道认为,中国探月计划已得到了实践检验,而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新里程碑。“嫦娥五号”任务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摘自《非同寻常!但这对中国来说只是个开始》,《中国日报》2020年11月24日)(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嫦娥五号探测器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火箭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开启。B.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以及天气稳定云层更少,这些因素是嫦娥五号选择凌晨升空的重要原因。C.实现嫦娥五号三大工程目标,其目的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奠定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物质基础。D.嫦娥五号探测器收集的月球土壤,能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这次任务也能为未来更复杂的太空探测任务做测试。(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嫦娥五号科学目标是探测和勘察月球着陆点区域形貌和地质背景、获取与分析相关数据,对月球样品进行研究等,其目标与工程目标不同。B.从美联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今后还将实现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并让人类重返月球、从火星带回样本等计划。C.在我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中,“绕”“落”任务已经完成,嫦娥五号执行的是最后一步,即完成从月球采样并返回的任务。D.俄罗斯塔斯社除了对嫦娥五号任务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还对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的意义及中国成熟的太空技术进行了肯定。(3)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3次飞行。
为什么嫦娥五号要选择凌晨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设计师钱航表示,主要原因是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等。钱航还表示,在凌晨,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
(摘自《长五飞天嫦五奔月》,《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二:
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最后一步--“回”。
(摘自《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三:
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国际媒体普遍对此高度关注,当天纷纷刊发分析性报道。
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2019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来来宏伟的太空计划还包括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空间站,并让人类重返月球。美联社在另一篇报道中说,此次探月任务,将成为中国航天计划的一项重大进展。报道还援引一些专家的观点分析认为,“这将为从火星带回样本、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带回样本铺平道路”。
英国《卫报》报道说,以中国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号”任务,将收集月球土壤,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这次任务是中国在未来进行更为复杂的任务之前所做的一次从太空远程获取样本的能力测试。”
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报道说,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报道认为,中国探月计划已得到了实践检验,而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新里程碑。“嫦娥五号”任务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摘自《非同寻常!但这对中国来说只是个开始》,《中国日报》2020年11月24日)(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嫦娥五号探测器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火箭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开启。
B.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以及天气稳定云层更少,这些因素是嫦娥五号选择凌晨升空的重要原因。
C.实现嫦娥五号三大工程目标,其目的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奠定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物质基础。
D.嫦娥五号探测器收集的月球土壤,能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这次任务也能为未来更复杂的太空探测任务做测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嫦娥五号科学目标是探测和勘察月球着陆点区域形貌和地质背景、获取与分析相关数据,对月球样品进行研究等,其目标与工程目标不同。
B.从美联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今后还将实现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并让人类重返月球、从火星带回样本等计划。
C.在我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中,“绕”“落”任务已经完成,嫦娥五号执行的是最后一步,即完成从月球采样并返回的任务。
D.俄罗斯塔斯社除了对嫦娥五号任务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还对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的意义及中国成熟的太空技术进行了肯定。
(3)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材料一:
新华社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3次飞行。
为什么嫦娥五号要选择凌晨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设计师钱航表示,主要原因是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等。钱航还表示,在凌晨,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
(摘自《长五飞天嫦五奔月》,《光明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二:
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完成最后一步--“回”。
(摘自《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三:
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升空,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国际媒体普遍对此高度关注,当天纷纷刊发分析性报道。
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2019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来来宏伟的太空计划还包括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空间站,并让人类重返月球。美联社在另一篇报道中说,此次探月任务,将成为中国航天计划的一项重大进展。报道还援引一些专家的观点分析认为,“这将为从火星带回样本、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带回样本铺平道路”。
英国《卫报》报道说,以中国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号”任务,将收集月球土壤,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这次任务是中国在未来进行更为复杂的任务之前所做的一次从太空远程获取样本的能力测试。”
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报道说,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报道认为,中国探月计划已得到了实践检验,而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新里程碑。“嫦娥五号”任务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摘自《非同寻常!但这对中国来说只是个开始》,《中国日报》2020年11月24日)(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嫦娥五号探测器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火箭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开启。
B.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以及天气稳定云层更少,这些因素是嫦娥五号选择凌晨升空的重要原因。
C.实现嫦娥五号三大工程目标,其目的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奠定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物质基础。
D.嫦娥五号探测器收集的月球土壤,能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这次任务也能为未来更复杂的太空探测任务做测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嫦娥五号科学目标是探测和勘察月球着陆点区域形貌和地质背景、获取与分析相关数据,对月球样品进行研究等,其目标与工程目标不同。
B.从美联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今后还将实现在太空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并让人类重返月球、从火星带回样本等计划。
C.在我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中,“绕”“落”任务已经完成,嫦娥五号执行的是最后一步,即完成从月球采样并返回的任务。
D.俄罗斯塔斯社除了对嫦娥五号任务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还对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的意义及中国成熟的太空技术进行了肯定。
(3)以上三则材料中,《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题目解答
答案
(1)C.概括不全。依据原文“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不仅仅“奠定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的物质基础”,还有“重要的人才、技术基础”。
故选:C。
(2)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报道说,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报道认为,中国探月计划已得到了实践检验,而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新里程碑。‘嫦娥五号’任务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非“对……中国成熟的太空技术进行了肯定”,只是认为“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故选:D。
(3)①依据原文“新华社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为什么嫦娥五号要选择凌晨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设计师钱航表示,主要原因是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等。钱航还表示,在凌晨,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光明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及选择凌晨发射原因。
②依据原文“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人民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③依据原文“国际媒体普遍对此高度关注,当天纷纷刊发分析性报道”“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英国《卫报》报道说,以中国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号’任务,将收集月球土壤,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日报》侧重报道的是国外媒体对嫦娥五号发射及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
答案:
(1)C
(2)D
(3)①《光明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及选择凌晨发射原因。
②《人民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③《中国日报》侧重报道的是国外媒体对嫦娥五号发射及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
故选:C。
(2)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报道说,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报道认为,中国探月计划已得到了实践检验,而把月球样本带回地球将成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新里程碑。‘嫦娥五号’任务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非“对……中国成熟的太空技术进行了肯定”,只是认为“将会激发中国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故选:D。
(3)①依据原文“新华社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为什么嫦娥五号要选择凌晨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设计师钱航表示,主要原因是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等。钱航还表示,在凌晨,天气状况比较稳定,云层更少,有利于火箭发射及信号的传播,同时,可更好地利用望远镜等天文设备,对观察到的发射情况做出总结”,《光明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及选择凌晨发射原因。
②依据原文“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人民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③依据原文“国际媒体普遍对此高度关注,当天纷纷刊发分析性报道”“美联社报道说,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英国《卫报》报道说,以中国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号’任务,将收集月球土壤,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俄罗斯塔斯社11月24日在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还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日报》侧重报道的是国外媒体对嫦娥五号发射及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
答案:
(1)C
(2)D
(3)①《光明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及选择凌晨发射原因。
②《人民日报》侧重报道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
③《中国日报》侧重报道的是国外媒体对嫦娥五号发射及相关情况进行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