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new chat icon top
  • icon-chaticon-chat-active搜题/提问
    new chat icon
    新建会话
  • icon-calculatoricon-calculator-active计算器
  • icon-subjecticon-subject-active学科题目
  • icon-pluginicon-plugin-active浏览器插件
  • icon-uploadicon-upload-active上传题库
  • icon-appicon-app-active手机APP
recent chat icon
历史记录
首页
/
地理
题目

我国气象卫星在轨布局(20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气象卫星,目前发射了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系列卫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大气、云、陆地、海洋等情况,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风云一号卫星分为两个批次,各两颗星。01批的FY—1A星于1988年9月7日发射,1988年10月16日由于姿态失控而停止运行;FY—1B星于1990年9月3日发射,1991年8月5日停止运行。02批的FY—1C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时间近5年;FY—1D星于2002年5月15日发射,运行时间近10年。风云一号C星因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 风云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同时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在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重大的气象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风云三号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是在FY-1气象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术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具有质的变化,具体要求是解决三维大气探测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全球资料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云区和地表特征遥感能力,从而能够获取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表特性参数。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充分考虑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以实现综合利用。风云四号A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成像观测和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综合观测,首次采用SAST5000平台,首次实现了我国天基闪电观测;风云四号B星搭载的快速成像仪首次实现全球静止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最高(250m)的观测,区域扫描仅需1分钟,大幅提升卫星对地观测效率和时空分辨率,是我国气象卫星技术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的实践者。 风云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力量、具有广泛国际声誉的对地观测卫星,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不仅服务于自身,而且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提升了我国及国际最先进的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时效和精度,还承担了国际减灾宪章机制的中方值班卫星任务,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材料二: 2023年4月16日9时36分,风云三号系列第6颗卫星、中国“风云卫星家族”的第20位成员——风云三号G星(FY-3G,以下简称“小二十”),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小二十”作为“风云卫星家族”最年轻的成员,是中国首颗、国际第三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不仅搭载降水测量雷达等载荷,能探测到毛毛雨般的降水,而且它的“职场之路”还有点不寻常。目前低轨卫星的轨道一般与地球赤道呈约98度的夹角,“小二十”则与众不同,它选择了与地球赤道呈50度夹角的低倾角轨道运行,外观也与其他风云三号卫星不同。 为何“小二十”如此特殊?因为它的主要观测对象是大气中的降水现象。全球降水主要发生在地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为了集中时间做重要的工作、提高降水观测的时效性,“小二十”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它将进一步发挥低轨气象卫星完备观测网的整体优势,在气象灾害监测领域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风云方案。 “小二十”的升空,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上午、下午、晨昏、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在后续的业务运行中,“小二十”将发挥“独门绝技”,与风云三号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组网形成完整的低轨气象卫星,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将预报时效延长24小时左右,将气象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有效监测卫星寿命周期内发生在海上的台风内部云、雨的发展过程,为地面提供台风、暴雨、暴雪等灾害性降水的高精度观测资料,进一步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效能。(摘编自郑莹莹、马帅莎《中国第20颗风云卫星“小传”:不走“寻常轨道”,能测毛毛细雨》)材料三: 2022年,在气象预报预测领域,我国卫星资料同化占比提升至80%,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等方面,“风云家族”发挥的作用和效益日益显著。 它们赋能美好生活。在黑龙江,正在规划打造的黄金旅游廊道计划中已经纳入对风云气象卫星的期许;在上海,卫星云图等产品接入城市“大脑”,用“智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在江苏,浓雾起时,奔驰在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上的车辆能及时收到管制信息、获得安全引导,这离不开基于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大雾识别算法支持……面向康养、文旅、城市运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场景不断拓展。当“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冬奥会中国健儿在“家门口”的赛场向奖牌发起冲刺,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彰显中国自信……来自“风云家族”的守护从未间断。 它们融入全球业务。打开“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天气预报服务专网,不同颜色的图标勾画出一张覆盖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晴雨表,这是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卷上的图景之一。如今,风云气象卫星观测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当菲律宾洪涝、汤加火山喷发等灾害发生时,风云气象卫星跟踪观测、及时服务,构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国际合作领域,风云气象卫星更承载着“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近五年,参与风云气象卫星培训的国际用户超1000人次。“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摘编自叶奕宏《“风云”群星闪耀守望万家灯火——风云气象卫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自1988年至今,我国一共成功发射了2代4型20颗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B.在中国“风云卫星家族”中,风云一号系列和风云三号系列属于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获取全球观测数据,目前风云一号系列卫星已停止运行。C.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系列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世界上多个“首次”,一项项技术突破彰显了中国航天工业研制能力。D.中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FY-3G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风云一号系列共包含4颗卫星,第一颗A星的使用寿命只有39天,而D星却运行了近10年,C星则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B.“小二十”是风云三号系列发射的第6颗卫星,至此我国气象卫星星座具有8颗运行状态的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卫星在轨数量最多的国家。C.“小二十”特殊的轨道、特殊的外观,取决于它特殊的使命——观测大气中的降水现象,“小二十”的“独门绝技”可以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D.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为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3)2023年8月,我国还将发射风云三号F星,后续风云三号H星、I星、J星也在紧锣密鼓布置中,目前我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五号的技术攻关方向也在同步谋划中。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我国不断发展气象卫星、构建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菁优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气象卫星,目前发射了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系列卫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大气、云、陆地、海洋等情况,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风云一号卫星分为两个批次,各两颗星。01批的FY—1A星于1988年9月7日发射,1988年10月16日由于姿态失控而停止运行;FY—1B星于1990年9月3日发射,1991年8月5日停止运行。02批的FY—1C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运行时间近5年;FY—1D星于2002年5月15日发射,运行时间近10年。风云一号C星因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
       风云二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同时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在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重大的气象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风云三号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是在FY-1气象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在功能和技术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具有质的变化,具体要求是解决三维大气探测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全球资料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云区和地表特征遥感能力,从而能够获取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的大气、地表和海表特性参数。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充分考虑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以实现综合利用。风云四号A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成像观测和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综合观测,首次采用SAST5000平台,首次实现了我国天基闪电观测;风云四号B星搭载的快速成像仪首次实现全球静止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最高(250m)的观测,区域扫描仅需1分钟,大幅提升卫星对地观测效率和时空分辨率,是我国气象卫星技术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的实践者。
       风云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力量、具有广泛国际声誉的对地观测卫星,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不仅服务于自身,而且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提升了我国及国际最先进的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时效和精度,还承担了国际减灾宪章机制的中方值班卫星任务,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材料二:
       2023年4月16日9时36分,风云三号系列第6颗卫星、中国“风云卫星家族”的第20位成员——风云三号G星(FY-3G,以下简称“小二十”),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小二十”作为“风云卫星家族”最年轻的成员,是中国首颗、国际第三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不仅搭载降水测量雷达等载荷,能探测到毛毛雨般的降水,而且它的“职场之路”还有点不寻常。目前低轨卫星的轨道一般与地球赤道呈约98度的夹角,“小二十”则与众不同,它选择了与地球赤道呈50度夹角的低倾角轨道运行,外观也与其他风云三号卫星不同。
       为何“小二十”如此特殊?因为它的主要观测对象是大气中的降水现象。全球降水主要发生在地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为了集中时间做重要的工作、提高降水观测的时效性,“小二十”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它将进一步发挥低轨气象卫星完备观测网的整体优势,在气象灾害监测领域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风云方案。
       “小二十”的升空,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上午、下午、晨昏、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在后续的业务运行中,“小二十”将发挥“独门绝技”,与风云三号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组网形成完整的低轨气象卫星,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将预报时效延长24小时左右,将气象灾害监测时效提高近1倍,有效监测卫星寿命周期内发生在海上的台风内部云、雨的发展过程,为地面提供台风、暴雨、暴雪等灾害性降水的高精度观测资料,进一步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效能。
(摘编自郑莹莹、马帅莎《中国第20颗风云卫星“小传”:不走“寻常轨道”,能测毛毛细雨》)材料三:
       2022年,在气象预报预测领域,我国卫星资料同化占比提升至80%,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等方面,“风云家族”发挥的作用和效益日益显著。
       它们赋能美好生活。在黑龙江,正在规划打造的黄金旅游廊道计划中已经纳入对风云气象卫星的期许;在上海,卫星云图等产品接入城市“大脑”,用“智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在江苏,浓雾起时,奔驰在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上的车辆能及时收到管制信息、获得安全引导,这离不开基于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大雾识别算法支持……面向康养、文旅、城市运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场景不断拓展。当“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冬奥会中国健儿在“家门口”的赛场向奖牌发起冲刺,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彰显中国自信……来自“风云家族”的守护从未间断。
       它们融入全球业务。打开“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天气预报服务专网,不同颜色的图标勾画出一张覆盖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晴雨表,这是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卷上的图景之一。如今,风云气象卫星观测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当菲律宾洪涝、汤加火山喷发等灾害发生时,风云气象卫星跟踪观测、及时服务,构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国际合作领域,风云气象卫星更承载着“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近五年,参与风云气象卫星培训的国际用户超1000人次。“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
(摘编自叶奕宏《“风云”群星闪耀守望万家灯火——风云气象卫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自1988年至今,我国一共成功发射了2代4型20颗风云气象卫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
B.在中国“风云卫星家族”中,风云一号系列和风云三号系列属于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获取全球观测数据,目前风云一号系列卫星已停止运行。
C.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系列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世界上多个“首次”,一项项技术突破彰显了中国航天工业研制能力。
D.中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FY-3G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和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风云一号系列共包含4颗卫星,第一颗A星的使用寿命只有39天,而D星却运行了近10年,C星则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
B.“小二十”是风云三号系列发射的第6颗卫星,至此我国气象卫星星座具有8颗运行状态的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卫星在轨数量最多的国家。
C.“小二十”特殊的轨道、特殊的外观,取决于它特殊的使命——观测大气中的降水现象,“小二十”的“独门绝技”可以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
D.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为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
(3)2023年8月,我国还将发射风云三号F星,后续风云三号H星、I星、J星也在紧锣密鼓布置中,目前我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五号的技术攻关方向也在同步谋划中。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我国不断发展气象卫星、构建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题目解答

答案

(1)C.“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系列……实现了世界上多个‘首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风云四号A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成像观测和红外高光谱大气垂直探测综合观测,首次采用SAST5000平台,首次实现了我国天基闪电观测;风云四号B星搭载的快速成像仪首次实现全球静止气象卫星空间分辨率最高(250m)的观测,区域扫描仅需1分钟,大幅提升卫星对地观测效率和时空分辨率,是我国气象卫星技术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的实践者”可知,是风云四号A星和风云四号B星实现了多个首次。
(2)B.“我国成为世界上卫星在轨数量最多的国家”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风云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气象卫星”可知,是“气象卫星”在轨数量最多。
C.“‘小二十’的‘独门绝技’可以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是“与风云三号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组网形成完整的低轨气象卫星,将预报精度提高3%左右”,不是“小二十”一己之力。
D.“为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应是为“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材料三中只是说城市天气预报“覆盖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非为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故选:A。
(3)根据材料一“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大气、云、陆地、海洋等情况,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在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重大的气象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等内容可知,我国不断发展气象卫星、构建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全球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准确性,发挥我国气象卫星观测网的整体优势,满足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
根据材料三“它们赋能美好生活。在黑龙江,正在规划打造的黄金旅游廊道计划中已经纳入对风云气象卫星的期许;在上海,卫星云图等产品接入城市‘大脑’,用‘智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在江苏,浓雾起时,奔驰在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上的车辆能及时收到管制信息、获得安全引导,这离不开基于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大雾识别算法支持……面向康养、文旅、城市运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场景不断拓展”可以总结出:我国不断发展气象卫星、构建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体系,有助于赋能美好生活,在康养、文旅、城市运行、交通运输、外交活动等多个领域,发挥“风云家族”的守护作用。
根据材料一“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提升了我国及国际最先进的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时效和精度,还承担了国际减灾宪章机制的中方值班卫星任务,在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材料三“它们融入全球业务。打开‘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天气预报服务专网,不同颜色的图标勾画出一张覆盖1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晴雨表,这是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卷上的图景之一”“风云气象卫星国际应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我国不断发展气象卫星、构建完善气象卫星应用体系,有助于融入全球业务,促进国际合作,作为中国力量的代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

答案:
(1)C
(2)A
(3)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全球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准确性,发挥我国气象卫星观测网的整体优势,满足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以及环境、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需求。
②有助于赋能美好生活,在康养、文旅、城市运行、交通运输、外交活动等多个领域,发挥“风云家族”的守护作用。
③有助于融入全球业务,促进国际合作,作为中国力量的代表,展现了中国对全球气象能力建设的贡献,彰显了中国的全球担当。

相关问题

  • 台湾地区就是指台湾本岛( )

  • 贵州的气候特点对发展大数据中心有何优势?A. 冬暖夏凉B. 四季分明C. 高温多湿D. 寒冷干燥

  • 35,()听题2.0分)贵州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小,占贵州总面积的38.6%。 A. 正确B. 错误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是()。A. 京津冀及周边B. 长三角C. 云贵高原D. 汾渭平原

  • 5我国耕地红线标准为多少? A. 18亿亩B. 19亿亩C. 20亿亩D. 21亿亩

  • 8.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 () 。-|||-A.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B.水资源保护与利用-|||-C.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D.以上都是

  • 10,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少的国家之一。判断) A. 对)B. 错

  • 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A. 面积的有限性 B. 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整体性及多用途性

  • 贵州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有利于大数据中心的发展?、) A. 冬暖夏凉的气候B. 地质条件稳定C. 丰富的煤炭资源D. 低廉的电价

  • 麦当劳中国一年卖出的鸡肉产品可以绕地球约几圈?A. 1B. 1.5C. 0.5D. 2

  • 53.(1.0分)()是指生育率下降,婴儿出生减少,无法保持现有人口数量的现象。

  • 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m者为山地。...A. 400B. 500C. 600D. 700

  • 地下水的缺点是()。A. 分布不广泛B. 水质差C. 水量小D. 矿化度低

  • 2020年7月31日上午,______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A. 北斗一号B. 北斗二号C. 北斗三号D. 北斗四号

  • 1分23,动态变化的时空A. 交通流量数据B. 视频数据C. 空气质量数据D. 历史建筑保护数据

  • 以下哪个油田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且累计生产原油已突破1亿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A. 渤海油田B. 璽中36-1油田C. 春晓油田D. 荔湾3-1气田

  • 我国首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A.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B. 武夷山热带雨林国家公园C. 五指山热带雨林国家公园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口问题涉及()等几个方面,既有人口自身的系统性协调性问题,也有一个人口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A. 素质B. 结构C. 分部D. 数量

  • 判断题(1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地区是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A.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B. 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分析C.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D. 以上都是

上一页下一页
logo
广州极目未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村大观公园路10号3N2
关于
  • 隐私政策
  • 服务协议
  • 权限详情
学科
  • 医学
  • 政治学
  • 管理
  • 计算机
  • 教育
  • 数学
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010-82893100
  • 公司邮箱: daxuesoutijiang@163.com
  • qt

©2023 广州极目未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3029972号    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