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材料一: circled(1)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主要目标。 circled(2)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circled(3)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circled(4)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二: circled(5)高校如何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有所作为?记者就教育部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circled(6)记者:《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 circled(7)雷朝滋: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城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circled(8)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担当》)材料三: circled(9)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武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这与武汉的产业布局有关,武汉正着力打造光谷人工智能产业。根据东湖高新区发布的《东湖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光谷人工智能产业要在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产业竞争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到2020年,光谷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circled(10)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又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摘编自《大数据机、机器人工程成爆款专业 家长看好就业前景》)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0年,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B: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 2030年,科技方面,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方面,要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D: 主要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要求高校重视人工智能与某个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B: 在《行动计划》中,中小学阶段要普及人工智能基础教育,高校要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开放相关资源,参与科普工作。C: 武汉着力打造光谷人工智能产业,这样的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部在汉高校积极地设置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专业。D: 人工智能人才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建议在大学低年级最好不要接触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3. 教育部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circled{1}$$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主要目标。
$$\circled{2}$$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circled{3}$$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circled{4}$$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circled{5}$$高校如何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有所作为?记者就教育部日前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circled{6}$$记者:《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
$$\circled{7}$$雷朝滋: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城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特别是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主干课程的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circled{8}$$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担当》)
材料三:
$$\circled{9}$$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武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这与武汉的产业布局有关,武汉正着力打造光谷人工智能产业。根据东湖高新区发布的《东湖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划》,光谷人工智能产业要在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产业竞争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到2020年,光谷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circled{10}$$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又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摘编自《大数据机、机器人工程成爆款专业 家长看好就业前景》)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年,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B: 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2030年,科技方面,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方面,要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D: 主要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要求高校重视人工智能与某个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B: 在《行动计划》中,中小学阶段要普及人工智能基础教育,高校要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开放相关资源,参与科普工作。
C: 武汉着力打造光谷人工智能产业,这样的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部在汉高校积极地设置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专业。
D: 人工智能人才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建议在大学低年级最好不要接触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3. 教育部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题目解答
答案
1. A
正确率: 53%, 易错项: B
2. C
正确率: 46%, 易错项: A
3. ①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
②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③教材与课程建设方面,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④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⑤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⑥鼓励高校开放相关资源,积极参与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