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丝毫褪色。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在巨浪滔天的黄海战场,北洋水师官兵和来犯倭寇厮杀声中,两个东方国家关系格局易位,东亚秩序按照丛林法则重塑。无以复加的屈辱,刺痛心灵的拷问,沸腾奔涌的热血。这一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 月访问欧洲时的一段演讲在我们耳畔回响: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甲午战争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深刻的反思中始终保持清醒,凝聚信心和力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 年7 月25 日)材料2今年是甲午年。120 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近60 多年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摘编自新华网(2014 年02 月19 日)材料3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69 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年9 月3 日)(1)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有怎样的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2)如何理解“120 年前的甲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历史没有丝毫褪色。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在巨浪滔天的黄海战场,北洋水师官兵和来犯
倭寇厮杀声中,两个东方国家关系格局易位,东亚秩序按照丛林法则重塑。
无以复加的屈辱,刺痛心灵的拷问,沸腾奔涌的热血。
这一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 月访问欧洲时的一段演讲在我们耳畔回响:历史是现实的根
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
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甲午战争是一本沉甸甸的历
史教科书,让我们在深刻的反思中始终保持清醒,凝聚信心和力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
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 年7 月25 日)
材料2
今年是甲午年。120 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
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
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近60 多年
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
摘编自新华网(2014 年02 月19 日)
材料3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69 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
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
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
历史转折点,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
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
平史册!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 年9 月3 日)
(1)19 世纪和20 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有怎样的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2)如何理解“120 年前的甲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
剜心之痛“?
题目解答
答案
(1)19 世纪和 20 世纪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及原因
19 世纪与 20 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分别指1894-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931-1945 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二者结果截然不同,背后是历史背景、国家力量、民族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差异。
一、不同结果
战争时期战争名称结果
19 世纪(1894-1895) | 甲午中日战争 |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20 世纪(1931-1945) | 中国抗日战争 | 中国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等失地,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摆脱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地位 |
二、结果差异的核心原因
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政治制度腐朽,统治集团昏庸: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封建专制制度已极度腐朽,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如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博弈),对战争缺乏统一、坚定的战略部署。李鸿章为保存北洋水师实力,采取 “避战保船” 策略,导致海军被动挨打,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经济与军事力量差距显著:
日本通过 “明治维新”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快速崛起,军费投入集中,海军实力(联合舰队)已超越中国北洋水师;而中国洋务运动仅停留在 “器物层面”,未触及制度变革,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军事装备落后且管理混乱,难以与日本抗衡。
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当时中国民众仍处于 “臣民意识” 中,对国家主权、民族危机的认知模糊,战争仅被视为 “朝廷的战争”,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抗敌合力。
2.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日本侵华战争的野蛮性(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唤醒了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放下内战分歧,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从 “局部抗战” 到 “全民族抗战” 的转变 —— 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敌后战场(共产党军队)相互配合,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华侨等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形成了 “全民抗战” 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提出 “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持久战战略(《论持久战》),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大量日军,更凝聚了全国抗敌的信心,成为团结抗战的核心。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国际援助(如 “驼峰航线” 的物资支援、苏联对日宣战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日本的侵略战争违背了人类和平与正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其 “以战养战” 的掠夺政策无法支撑长期战争,最终陷入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必然走向失败。
(2)对 “120 年前的甲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的理解
120 年前的甲午战争(1894-1895),对中华民族(包括两岸同胞)的伤害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剜心之痛” 既体现在领土主权的丧失,更体现在民族尊严的重创与历史记忆的深刻烙印。
1. 领土割裂:台湾被侵占,两岸同胞骨肉分离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马关条约》明确规定 “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割让领土给日本,导致台湾与大陆长达 50 年的分离(1895-1945)。
对台湾同胞而言:日本占领期间推行 “殖民统治”(如强制日语教育、掠夺资源、镇压反抗),无数台湾同胞为反抗殖民统治付出鲜血(如 1895 年的 “乙未抗日”,丘逢甲、徐骧等领导的义军与日军血战,数万民众牺牲),骨肉分离的痛苦与殖民压迫的屈辱,成为台湾同胞世代铭记的历史创伤。
对大陆同胞而言:台湾的割让是国家主权的严重丧失,更是 “天朝上国” 迷梦的彻底破碎,让国人深刻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也埋下了两岸同胞 “共同守护领土完整” 的历史共识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正是对甲午 “剜心之痛” 的历史弥补。
2. 民族尊严的重创:从 “朝贡体系” 到 “半殖民地深渊”
在甲午战争前,中国虽经历鸦片战争等屈辱,但仍在东亚保持 “宗主国” 的名义地位(如对朝鲜的宗主权);而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昔日的 “藩属” 日本击败,彻底打破了东亚传统的 “朝贡体系”,暴露了中国的虚弱。
《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2 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 3 年的财政收入)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境,日本则用这笔赔款进一步发展军事,形成 “侵略 - 赔款 - 再侵略” 的恶性循环;
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狂潮”(如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尊严被践踏至谷底,这种 “屈辱记忆” 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警醒 —— 唯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3. 历史纽带的强化:两岸同胞共属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
甲午战争的 “剜心之痛”,虽带来了分离与苦难,却也强化了两岸同胞的 “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台湾同胞始终坚守 “中国人” 的身份认同(如坚持使用汉语、保留中华文化习俗、反抗日语同化),用行动证明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回顾甲午历史,两岸同胞共同铭记 “领土不可割、民族不可分” 的教训,成为反对 “台独”、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依据 —— 甲午的 “痛”,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凝聚民族共识、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