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现场审核发现,项目部用 1 号吊车吊管桩预制件,采用的方法是用钢丝绳捆绑在预制件的中间部位起吊,导致预制件受力不均,预制件有裂纹。
1、现场审核发现,项目部用 1 号吊车吊管桩预制件,采用的方法是用钢丝绳捆绑在预制件的中间部位起吊,导致预制件受力不均,预制件有裂纹。
题目解答
答案
答:不符合《规范》8.4.3 条款。理由:依据《规范》8.4.3 “施工企业应明确对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搬运及防护要求”的规定,施工企业应明确构配件的搬运和防护要求,但项目部吊车在吊管桩预制件中,采购用钢丝绳捆绑在预制件的中间部位,吊装方法不可取,导致预制件受力不均,预制件有裂纹,故不符合 8.4.3 的要求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对建筑施工规范中关于预制构件吊装作业的规范要求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重点在于识别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并引用规范条款进行分析。
解题核心思路:
- 明确规范条款:需熟悉《规范》8.4.3条关于预制构件搬运和防护的具体要求。
- 对比实际操作:分析题目中描述的吊装方法(钢丝绳捆绑中间部位)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 判断违规后果:结合预制件裂纹现象,说明违规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破题关键点:
- 规范条款的适用性:明确8.4.3条的核心要求是“平衡受力”和“防止损坏”。
- 操作方法的合理性:预制件吊装应避免单点受力,需通过合理绑扎或使用专用吊具分散载荷。
规范条款解析:
《规范》8.4.3条明确要求,预制构件的搬运和吊装应确保构件平衡受力,避免因局部受力集中导致构件损坏。施工企业需制定具体的搬运和防护方案。
实际操作问题分析:
- 绑扎位置错误:项目部采用钢丝绳捆绑预制件中间部位,导致吊装时预制件两端无支撑,形成单点受力。
- 受力不均后果:中间集中受力使预制件产生弯曲应力,超出材料承受范围,最终导致裂纹。
- 规范要求违背:未采取分点绑扎或使用平衡梁等措施,违反了“防护要求”的规定。
结论:
项目部的吊装方法直接违背规范要求,需立即整改,采用正确绑扎方式或专用吊具。